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善者 (第3/3页)
然灵验,曹咎忍耐不住,便领兵出战了。刘邦见曹咎中计,并没有马上交锋,而是把汉军撤到汜水对岸,进一步引诱楚军。曹咎不管不顾,便带领楚军抢渡汜水去追击汉军。刘邦要的就是这个机会,当楚军到了河中间的时候,刘邦才指挥汉军猛击楚军,这个“半渡而击”用得恰到好处,楚军无力反击,一举被歼,曹咎自知罪责难逃,在河上自杀了。刘邦大获全胜,不但收复了成皋,还缴获了大批物资。刘邦随即把军队驻扎在荥阳北面的广武山西山头,等待和项羽决战的时机。项羽到了河南东部,连续收复十几座城池,正想彻底消灭彭越,却得到了楚军汜水惨败的消息。项羽心急如火,立即带兵西去,想消灭刘邦。这时项羽已是首尾不能兼顾,心挂东西两头,疲于奔命了。刘邦又给项羽来了个据险固守,避不出战。项羽失去范增,没有高招,被刘邦又耗了几个月,军粮接济不上,更加焦躁不安。项羽万般无奈,只好把早已扣押在军中的刘邦的父亲押到军前,威胁刘邦。他没想到刘邦却说:“当初我曾和你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如果一定要煮死你的父亲,请别忘了分给我一杯rou汤喝!”这一招大出项羽意外,项羽骑虎难下,亏得项伯劝阻,才算收了场,再把刘邦的父亲押回军营。刘邦仍然坚守不出,消耗楚军,项羽却急于决战,不断前去挑战,一天项羽又去向刘邦挑战,要单打独斗,决一死战,刘邦却大肆数落项羽的种种暴行,给他列了10 大罪状,连骂带损,气得项羽暴跳如雷。项羽下令埋伏好的弓弩手放箭,刘邦大意中箭,正在胸部。但他硬挺住,还说:“那贼兵只不过射中我的脚趾头!”回营后虽然疼痛难忍,还是接受张良的建议,挣扎起来去巡视营寨,以稳定军心。然后才回成皋调养。楚汉两军在成皋、荥阳对峙、均无进展,韩信征齐却大获全胜,攻占了齐国的都城。齐国是项羽的主要同盟和后助,他经不起失去齐国,便分出大部分兵力,号称20 万大军,去救授齐国。可是,楚齐联军又被韩信打得大败,韩信平定了齐国,完成了配合正面战场的任务,刘邦认为决战时刻到了,便准备发动攻击。不料,事情又出现了变化。原来,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给刘邦送了一封信,说是为了稳定局势,希望封他为代理齐王。刘邦一看,便破口大骂:“我困守在这里,日夜盼你来支援,你却反而想自立为王!”当时张良、陈平正在刘邦身旁,张良深知韩信的作用举足轻重,连忙暗中轻轻踩了刘邦的脚一下,并在刘邦耳边说:“现在局势并未完全有利于我们,怎么能禁止韩信自立为王呢?不如送个顺水人情,封他为齐王,也好笼络他,为我所用,防止变故。”刘邦顿时醒悟过来,改变了口气,把骂韩信的下文变成了:“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王就做真正的,何必要什么代理呢!”刘邦总算机灵,掩饰得巧妙,避免了一场可能使形势逆转的变故,刘邦随即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并下令调他的军队前来夹击项羽。韩信得遂所愿,自然高高兴兴地出兵。楚汉两军又相持了几个月,韩信便领兵南下,直捣彭城,彭越的队伍又连下20 余城,多次切断项羽的补给钱。到这时候,整个军事形势就完全改变了,项羽不但兵力大减,而且三面受敌,毫无外援,空前孤立,由当初的绝对优势,变成了明显的劣势,项羽这时才省悟到形势不妙,提出和议,并愿送回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刘邦想休整一番,便接受了和议。但张良、陈平极力谏阻,劝刘邦勿失消灭项羽的良机、切切不可放虎归山。刘邦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立即统领大军追击项羽,到了公元前202 年10 月,刘邦、韩信、彭越三路大军把项羽包围在垓下,全歼了项羽的楚军,项羽虽然奋战突围,但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在乌江自杀了。这一场持续两年多的大会战,以刘邦大获全胜而告终,给后人留下很多经验教训。我们以孙膑在《善者》一文中所阐述的指挥原理和方法来衡量双方的用兵技巧和水平,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楚败汉胜的原因在于项羽和刘邦自身。项羽骄傲自大,自以为天下无敌,便只知凭借武力征服他人,而不懂用兵的根本策略,当他还有范增辅佐时,还能弥补他的不足,所以十分强大,当他中了刘邦、陈平的反间计,怀疑范增,使得范增一怒而去后,他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了,由战略上的主动变为战略上的被动,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而被各个击破,最终全军覆没。项羽应了孙膑说的“四路都受困,五动皆有忧”,终究失败,反观刘邦,虽然他本来兵力较弱,而且有过致命的错误,但他身边有张良、陈平等杰出的谋士和韩信这样杰出的将领,能及时提醒他,帮助他纠正错误,扭转局势。而刘邦也能信任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计策,从而大大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指挥能力和水平。在张良、陈平辅佐下,刘邦选定荥阳、成皋作为基地与项羽打持久战,这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正确的,正如孙膑所说的“善于审视地形险阻而加以利用,能够指挥全军将士进退自如,敌军兵多时能使其变少,敌军军粮充足时能让其挨饿受饥。”使用反间计,又使得本来同心协力的敌军不和。经过几次波折,终于使楚军“疲病而得不到休息,又饥又渴而不能吃饭喝水”,而汉军则“吃饱了等待饥饿的敌军,以逸而等待疲惫的敌军”,汉军最终达到“四路通达,五动巧妙”可以说,成皋之战,是孙膑《善者》一文所阐述的原理和方法的具体体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