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_第十一节-第十五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节-第十五节 (第3/12页)

数万大军正在随后跟进,估计很快到达南阳战场。

    长安十几万大军分三路杀进南阳,对荆州势在必得,双方的决战在寒冷的冬天里拉开了帷幕。

    襄阳直到此刻才意识到决战来临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刘表以最快的速度向益州刘备、徐州曹cao、江东孙权和周瑜求援。

    徐州曹cao和江东孙权、周瑜的军队都在江淮一线。九月的时候,刘表本想乘着南阳大捷的机会东西共进,但曹cao、孙权、周瑜各怀心思,都不想损兵折将,正好听说李弘病重危在旦夕,于是三人书告刘表,静待时局变化再做对策。孙权借口冬天到了,粮草运送不便,撤兵了,周瑜也回到了柴桑,留下鲁肃领兵坐镇庐江。孙权和周瑜都走了,曹cao随即变了个脸,向长安请罪。长安将计就计,行台尚书令傅干以天子名义好言安慰了一番,说朝廷体谅你的难处。只要你让江淮百姓吃饱穿暖,你的功劳就够大了。

    刘表恳请曹cao三人再度出兵,在江淮方向牵制北疆军。襄阳如果陷落,江淮还能守得住吗?唇亡齿寒,一旦我们丢失了江北郡县,让北疆军兵临长江,社稷必定败亡。此时此刻,大家还是尽释前嫌,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抵御北疆军为好。对这三个人,刘表不抱什么希望,年初李弘率军在北疆平叛,中原一线防守兵力薄弱,正是收复中原的最佳机会,但这三个人为了保存实力,踌躇不前,结果错失良机。现在李弘已经平定了西北两疆,其主力大军已经全部南下,这时候再指望曹cao等人出兵北上攻击根本不可能,刘表为此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益州刘备身上。

    年初刘磐、刘备准备攻击陇南,但因为刘磐重伤而死,军心大乱,大军不得不撤了回来,而刘备则乘机南下成都,占据了巴蜀,让刘表霸占益州的美梦再度破灭。刘表很生气,一度想让长子刘琦率军西进巴蜀,但因为南阳战况激烈,他不得不忍气吞声,和刘备假意周旋。南阳大捷后,他在蔡瑁、邓义等人的劝说下,准备出兵入蜀,但蒯良、刘先、马良等人极力劝阻,认为长安在李弘死后必定大乱,正是襄阳出兵北伐的最好机会,万万不可自乱阵脚,贻误战机。刘备也派人到襄阳曲意奉承,表示愿意请刘琦出任益州刺史。刘表正在考虑是不是让刘琦率军进蜀的时候,汉军再度杀进了南阳,迫使刘表不得不放弃益州,转而求助于刘备。

    刘表奏请天子,改封刘备为蜀王,并请刘备即刻出兵相救。

    **

    十一月下,长安。

    光禄勋张郃带回了天子圣旨,考虑到大将军病危,大司马徐荣又远赴西疆,特拜太傅刘和参隶尚书事,和骠骑大将军赵云一起共理国事。

    这道圣旨给了长安一个信息,天子有意加强皇权,打击相权,压制丞相大人的权势。

    太傅刘和是宗室大臣,他再次参隶尚书事,很明显就是巩固皇权。丞相是三公之首,执掌相权,按道理李玮是最有资格参隶尚书事辅佐天子的大臣,但天子视若不见,把他丢到一边了。

    圣旨宣布之后,太傅府顿时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朝中大臣和长安的商贾富豪们纷纷拜会刘和。相反,丞相府却冷清了很多。此时正值“上计”之期,李玮和丞相府从事掾属们日夜忙于审核“上计薄”问询各地州郡的上计吏,对此事好象并不在意。

    仅仅过了二天,从行台又传来一份圣旨。

    大将军的病情稳定了,正在好转,天子为此驳回了大司马徐荣前段时间的奏请,决定依旧保留大将军的官职,李弘还是大将军,参隶尚书事。

    这个消息让长安的局势变得十分微妙。

    天子下这道圣旨并没有什么不对,大将军的病情好转了,脱离了危险,当然没有必要把“大将军”作为一种无上荣誉永久授给李弘,但天子为什么先前对此事一直不表态?他既然让赵云以骠骑大将军领大将军事,参隶尚书事,为什么不同时宣布取消“大将军”这个官职?天子在担心什么?是不是担心李弘的病一旦好了,从此把持权柄?他现在给长安这道圣旨,是想给长安一种什么暗示?

    一天之后,行台再传圣旨,长公主殿下担心长安的安全,特意建议天子重新起用杨凤。天子随即免去了颜良的卫尉卿一职,改拜杨凤为卫尉卿。

    长安马上明白了天子的意思。

    大将军的病正在好转,在长公主已经嫁给大将军而她实际上又掌控着大汉权柄的情况下,大将军的权势已经凌驾于天子之上,他可以通过长公主cao控一切。将来如果大将军的女儿成为皇后,那么大将军就能以宗室和外戚的双重身份把持权柄,其后果不言而喻。

    天子需要皇权,需要一个强大到可以对抗晋阳的皇权,而要做到这一步,首先就要扳倒丞相李玮,夺回李玮手上的相权,然后才能和晋阳对抗。

    李玮不倒,李弘就能利用长公主手里的权柄和李玮手上的相权控制大汉的全部权柄。而扳倒了李玮,李弘就很难控制相权了。长公主手里的权柄需要实力做支撑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她名义上已经还政于天子了。所以等到天子长大了,羽翼丰满了,等到长安和晋阳正面较量的时候,长公主的选择就成了决定大汉命运的关键。不过长公主肯定会把刘氏皇室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关系到大汉社稷的存亡,她绝不会放任李弘篡夺汉祚。

    天子已经把自己的想法明确无误地通过三道圣旨传递给了长安,他需要长安大臣们的帮助。

    十一月二十八,太傅刘和、御史大夫荀攸、太常卿许靖相约赶到麒麟殿,拜会骠骑大将军赵云和尚书令田畴,正式提出修改官制。

    刘朔是大汉的天子,现在他亲政,将来他要主政,但大将军和长公主的权势已经凌驾于天子和朝廷之上,将来他如何主掌权柄?就算大将军和长公主愿意把权柄交给天子,但怎么交?靠嘴说吗?权柄的交接需要律法做依据,需要实力做支撑。如今大汉有这样的律法吗?小天子有这样的实力吗?

    只有修改官制,利用官制的修订重新分配权力,让小天子从现在开始牢牢控制大权,同时逐步削弱大将军和长公主的权柄,让他们把权柄慢慢还给天子和朝廷。

    三位大臣为此拟定了官制修改的步骤。第一步是改“丞相”为“司徒”削弱丞相的权力。第二步是废除太尉,把太尉和大司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