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_四英雄虎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英雄虎威 (第3/4页)

赵匡胤叫人从仓库里取出一些绸缎、布匹,准备带走。

    窦仪上前阻止道:“将军,这可不行。”

    赵匡胤不解地问:“这些都是我的战利品,为何不能拿?”

    窦仪说:“将军初破滁州,这些东西随便调遣,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人敢说个不字,谁要是阻拦,那就是放屁,你打他几个耳光,白打,没话说。”

    “那不就得了?”赵匡胤以为没事了,转身欲离去。

    “现在可不行!”窦仪制止道“现在这些物资,你就不能随便拿。”

    “为什么?”

    窦仪道:“如今,这些物资已经登记造册,登记造册后,就是入了国库,国库的物资,是朝廷的物资。要动用这些物资,必须经皇上批准,没有皇上的圣旨,谁也不能动这些物资,请将军不要见怪。”

    “啊!”赵匡胤闻言,如梦初醒,不但毫不动怒,反而谢道“窦学士言之有理,赵匡胤知错了。”

    赵匡胤果非常人,闻错即改,这才是做大事者的风范。

    正当赵匡胤在滁州城整顿军务的时候,周世宗经宰相范质举荐又给他派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姓赵,名普,字则平。

    赵普是个重要人物,不过,此时的赵普,还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家伙,他日赵匡胤受禅做皇帝,赵普有策划之功;宋朝开国之后,他是两朝元老,做了掌权太师,封爵魏国公。这些都是后话。

    赵普祖籍幽蓟,因避战乱,举家从幽蓟搬迁到洛阳。他与赵匡胤早就相识,而且还是很要好的朋友。当年的洛阳城,赵匡胤声名远播,那一班少年,都以能与赵匡胤做朋友为荣,赵普,就是那众多少年当中的一个。只不过赵匡胤是以武功见长,赵普则是一个文弱书生。

    在此之前,赵普在永兴节度使刘词手下做幕僚,刘词死后,遗表把他举荐给周世宗,表中说赵普是个有用之才,请柴荣收留他。现在,经宰相范质再次举荐,赵普被柴荣以军事判官的身份派到滁州来,任务是协助赵匡胤管理州政。

    赵普来到滁州后,与赵匡胤是旧友相逢。故人相见,两人格外高兴,坐下来便海侃起来。赵普本来就很有才华,加之有做幕僚的阅历,谈到如何治理州政,都是经验之谈。他所说的事情,好像都是信手拈来,但对于赵匡胤来说,都是一些新鲜事,赵匡胤听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对赵普就格外地高看一眼了。

    自古以来,再勇猛的武将,在战场上充其量就是一个杀人机器,如果有更高的志向,就得有文人的辅佐,如果这个武将有足够的分量,辅佐的文人又有足够的智谋,这个杀人机器就有可能变为圣人。赵匡胤此时是不是有想成为圣人的志向不好说,但赵普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有足够智谋的文人。赵普投在赵匡胤麾下后,使赵匡胤在某种程度提高了一个档次,这种效果很快就体现出来了。

    人们都说,英雄造时势,时势也造英雄,这话一点不假。以前的赵普,也是一个幕僚,但少有显露才华的机会。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机会,哪怕是给他一点机会,其光就会喷薄而出。赵普似乎就是这样一块金子,一旦有了机会,就会发出光彩。

    赵匡胤命令进驻滁州城后,命令部下大举清乡,兵士们在清乡过程中抓到了一百多名盗匪,照律论罪,盗匪当斩。赵匡胤也是这样做的,下令将抓到的盗匪,统统推到菜市口去斩首示众。

    赵普对赵匡胤的处理很不满意,认为这是滥杀无辜,抗议道:“抓到这么多盗贼,应该先审讯,然后定罪。事情还没有审问明白,就这么武断地将他们推出去斩首示众,倘若是诬良为盗,抓错了人,岂不是草菅人命吗?”

    赵匡胤笑着对赵普说:“你这可是书生之见,儒腐到家了。这里的人民,都是我的俘虏,我赦免了他们,已经是格外开恩了。如今,这些人不但不感恩,反而要去做盗贼,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不杀不足以泄我心头之恨。”赵匡胤一摆手“杀了!杀了!以儆效尤。”

    赵普继续抗争说:“明公胸怀大志,志在统一中原,应该有像大海一样的宽广襟怀,为何有此鸡肠狗肚般的见识呢?南唐是敌国,应该讨伐,可南唐的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也是中原百姓的一部分,怎么可以遗弃这些人,将百姓看成俘虏呢?王道,要行仁政,否则,不足以行王道。请明公三思而行!”

    赵普在这里,隐隐约约将赵匡胤视为行王道的天子。足见,赵普也是一个识人之人。

    赵匡胤听了赵普的一席话,也是大启圣聪,茅塞顿开,由于刚才把话说满了,一时还改不过口来,一甩手道:“你如果不怕麻烦,自己审问去吧!”

    赵普是个很认真的人,他将那百余人,一个一个地审讯,除了五个人真的有盗窃行为外,其余众人既无人证,也无物证,都是一些平民百姓,被那些清乡的士兵,像捉小鸡似的一股脑抓进来的。于是,他将这个情况向赵匡胤作了汇报,赵匡胤并不糊涂,见赵普审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便听从了他的建议,除将那几个确实犯赃之人定罪之外,无罪之人全部释放回家。

    乡民们原以为这次被抓必死无疑,岂料赵匡胤办事公正,查明事实之后,将无罪之人全部释放,真是惊喜异常,他们回去之后,将这件事情广为传颂,将赵匡胤视若神灵一般。

    赵匡胤从这件事中尝到了甜头,从心里佩服赵普的先见之明。从此以后,他对赵普是格外地器重,大事小事,只要是有事,凡有疑问的,都要找赵普商量商量。那赵普也是格外地尽忠,每次都是精心筹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两人的合作,很是愉快。

    赵匡胤本来就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又得到赵普的辅佐,声望与日俱增。

    5、扬州告急

    忽然一天,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率兵来到滁州。当时已是半夜时分,城门早已关闭。赵弘殷令士兵在城下大声呼叫开城。

    赵匡胤听说父亲到了,亲自登城,对父亲说,你我虽然是父子至亲,但城门是王事,现在还没有到开城门的时候,孩儿不敢废王事、开城门迎接父亲,请父亲原谅。

    赵弘殷见儿子说得有理,没有强求,命令部下在城外驻扎一夜。直到第二天开城门时,赵匡胤才将赵弘殷迎进城。

    滁州百姓知道这件事后,更是讴颂赵匡胤奉公无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