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全传)_第二十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章 (第6/8页)

老兄,你说帖中所说的英商,是不是哈德逊?”这不能不答:“是的。”

    “这就有点奇怪了!”龚振麟看看他的儿子说:“不是哈德逊回国了?”

    这话是说给裘丰言听的,他一听大惊,心想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胡雪岩本事再大,也不会想到哈德逊已不在中国。这一下,谎话全盘拆穿,岂不大伤脑筋?

    幸好,第一,襄丰言酒已上脸,羞愧之色被掩盖着,不易发现,第二,裘丰言押运过一次洋枪,也到过上海,跟洋人打过交道,不是茫无所知,第三,最后还有一句托词。

    “这怕是张冠李戴了!”他这样接口“洋人同名同姓的甚多,大概是另外一个洋商哈德逊。至于我,这趟倒没有跟哈德逊碰头,是一个‘康白度’的来头。”

    “康白度”是译音,洋人雇用中国人作总管,代为接洽买卖,就叫“康白度”是个极漂亮的“文明辙儿”龚家父子听他也懂这个,不觉肃然起敬。

    “也许是的。”龚之棠到底年纪轻,说话比较老实“是那个普鲁士人,同行相妒,故意这么说的。”

    “对了!”龚振麟转脸跟裘丰言解释“跟现在这个洋人议价的时候,我自然要拿哈德逊来作比,想杀他的价。如果他肯跟哈德逊的出价一样,那么,既买了上头的面子,公事上也有了交代。其中唯一的顾虑,是胡雪翁费心费力,介绍了一个哈德逊来,照规矩,应该让他优先,现在机会给了别人,说起来道理上是不对的。不过,军机上的来头不能不买帐,事出无奈,所以我曾经跟抚台特为提到。抚台当时就说,胡某人深明大义,最肯体谅人,这一次虽有点对不起他,将来还有别的机会补报。军兴之际,采买军人的案子很多,下一次一定调剂他。又说:“胡某人的买卖很多,或许别样案子,也可以作成他的生意,总而言之,不必争在一时。”

    龚振麟长篇大套,从容细叙,裘丰言则酒在口中,事在心里,只字不遗地听着,一面听,一面想,原是想跟洋商讲价,结果扯到胡雪岩身上。这篇文章做得离题了!黄抚台是否说过那些话,莫可究诘,但意在安抚胡雪岩,则意思极明。自己不便有所表示,依然只能守住“不置可否”的宗旨,唯唯称是而已!

    “所以我现在又要请教,老兄所认识的这个哈德逊,与胡雪岩上次买枪的卖主哈德逊,可是一个人?”

    这句话是无可闪避的,裘丰言觉得承认比不承认好,所以点点头说:“是的!”

    “那么上次卖三十两银子一支,此刻何以又跌价了呢?”

    “上次是我们向他买,这次是他自己来兜生意,当然不能居奇。”裘车言自觉这话答得极好,一得意之下,索性放他一把野火:“再说句实话,我还可以杀他个三、五两银子!”

    “喔,喔!”龚振麟一直显得很从容,听到这一句,却有些穷于应付的模样了。

    龚振麟大概也发觉到自己的神态,落入裘丰言眼中,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极力振作起来,恢复原来的从容,喝口酒说道:“我有句不中听的话,不能不说与老兄听,哈德逊的货色,并不见得好,炮局曾拿老兄上次押运回来的洋枪试放过,准头不好。不知道这一次哈德逊来兜销的货色,是不是跟上次的一样?”

    说“准头不好”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他有意这么说,裘丰言无法分辨,但后半段的话,却不难回答“我的说帖上写得很明白,”他说“照那个普鲁士人同样的货色。”

    “这反而有点不大台龙了。”龚振麟说“那批货色除他,别人是买不到的。”

    不妙!裘丰言心想,这样谈下去,马脚尽露,再有好戏也唱不下去了。

    于是他不答这话,单刀直入地问:“我要请教贤乔梓,那个普鲁士人在不在这里?好不好我当面跟他谈一谈?”

    这是裘丰言的缓兵之计,用意是不想跟龚家父子多谈,哪知龚振麟却认为他真的想跟洋人见面盘问,心里有些着慌,因为其中有许多花样,见洋人一谈,西洋镜就都拆穿了。

    于是他这样答道:“洋人此刻在上海。老兄有何见教,不妨跟我说了,我一定转达。”

    裘丰言多喝了几杯酒,大声说道:“我想问问他,凭什么开价这么高!”

    这语气和声音,咄咄逼人,龚振麟不觉脸色微变“刚才已经跟老兄说过了,有京里的大来头,此间办事甚难。”他用情商的口吻说“凡事总求老兄和胡雪翁体谅。”

    说到这后,便无可再谈。裘丰言既不便应承,亦不便拒绝,只点点头说:“老兄的意思,我知道了。”

    局面变得有些僵,龚振麟当然不便硬逼,非要裘丰言打消本意,收回说帖不可,唯有尽主人的情意,殷殷酬劝,希望裘丰言能够欢饮而归。一顿酒吃了四个钟头,裘丰言带着八分酒意,到了嵇家。胡雪岩正好在那里,听他细谈经过,不免有意外之感。

    “原来是京里大军机的来头,怪不得敢这样明目张胆地做!大哥,”胡雪岩问嵇鹤龄“你看这件事该怎么办?”

    官场中的情形,嵇鹤龄自然比胡雪岩了解得多“不见得是大来头,是顶大帽子。”他说“你先不要让他给压倒了!”

    “对!”裘丰言也说:“我就不大相信,堂堂军机大臣,会替洋商介绍买卖。”

    “再退一步说,就算有大来头,也不能这么乱来!他有大来头,我们也有对付的办法,不过那一来是真刀真枪地干了!”

    “怎么呢?大哥你有啥办法?”

    “最直截了当的是,托御史参他一本,看他还敢说什么大来头不敢?”这是极狠的一着,只要言官有这么个折子,即令黄宗汉有京里的照应,可以无事,至少那桩买卖是一定可以打消的。但这一来就结成了不可解的冤家,只要黄宗汉在浙江一天,就有一天的麻烦。而且必然连累王有龄在浙江也无法混了。

    当然,桩鹤龄也不过这样说说,聊且快意而已。反倒是裘丰言由此触机,出了个极妙的“点子”

    “我想我们可以这么做,‘只拉弓,不放箭’,托个人去问一问,就说有这么一回事,不知其详,可否见告?看龚振麟怎么说。”

    嵇鹤龄有些不解:“托什么人去问?”

    “自然是托出一位‘都老爷’来。”

    这一说嵇、胡二人都明白了,所谓“只拉弓,不放箭”就是做出预备查究其事的姿态,叫龚振麟和黄宗汉心里害怕,自然便有确切的表示。

    “好是好!哪里去寻这么一位都老爷?从京里写信来问,缓不济急。”

    裘丰言当然是有这么一个人在,才说那样的话,有个监察御史姓谢,请假回籍葬亲,假期已满,只等一开了年便要动身,这位谢都老爷是裘丰言的文酒之友,感情极好,一托无有不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