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个秀才一台戏 (第4/19页)
拍额头“有印象。我记得是有夜…《夜行杂记》?” 一个人的作品在将近三十年后仍被人记得,这是让人激动的。胡昭衡脸上红光流溢,带了回忆和感慨:“发表《乡村》是沈从文先生推荐,他在《大公报》的文艺版任主编,后来又推荐萧乾担任。沈先生对我帮助很大,我的《夜行杂记》也是由沈先生推荐,后来选入赵家璧编辑的集子,由良友出版社出版。” “这就对了。”周扬回忆说:“是1937年出版吧?有茅盾、老舍、丁玲…二十四人的短篇佳作。” “我是凑数,不可同日而语。” “又谦虚了,没必要。”周扬摇手,见到陈伯达已经走入院门。院子只有巴掌大块地面,随便在哪里讲话都听得清。陈伯达仍是左右摇摆着道方步,cao着浓重的福建腔问:“昭衡又谦虚什么了?” “伯达,我给你介绍一下,”周扬为拾起的30年代的话头而兴奋“他就是那个李欣。” “我知道,写《老生常谈》。邓拓在北京讲《燕山夜话》,李欣在天津《老生常谈》。” “哎,你可不知道,30年代他还是个写小说的作家。” “过誉了过誉了,不敢称家。”胡昭衡两只手一起摇摆“你们二位是中国的大家,我是半瓶醋晃荡,何敢称家。”他为尽快摆脱尴尬,忙伸出手请北京来的两位大秀才进餐厅“今天请两位大家吃饭,算我尽地主之道。” 服务员早已拉开双扇门恭候,三个秀才互相谦让着穿过门厅和走廊,走进一间雅静的小餐室。彼此又是一番谦让。陈伯达是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自然坐了主位。周扬和胡昭衡分别在他左右入座。 服务员先送上热毛巾,三个人擦手擦脸。周扬兴犹未尽地拾起院子里的话题:“哎,昭衡,在延安鲁艺的时候,我还打听过你哩,问他们小京派的那个李欣来没来?” “其实我已经到了延安,也知道你在鲁艺,很想去拜访你,没好意思…”胡昭衡歉意地点头,回忆着当年。 当年,胡昭衡学写作时,郁达夫和沈从文都对他谈到过周扬和“左联”胡昭衡到延安仍写文章。若继续用“李欣”的名字,周扬就会主动找他认识了。他却改了个笔名,叫“胡蛮” 那时延安搞个“七七文艺奖”进行征文。评奖时,甲等奖空缺,乙等奖评出两名,就是马烽和胡蛮。马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成为中国的著名作家。胡蛮一直担任各种领导职务,只是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在担任天津市长的同时又出版了杂文集《老生常谈》。 周扬还记得那次“七七文艺评奖”也让得评上马烽、胡蛮两个乙等奖。“我没想到胡蛮就是李欣。”周扬感慨地问“你怎么叫了胡蛮?” “那时年轻,爱搞点名堂。”胡昭衡赧颜一笑“我想,鲁迅,鲁是慢,迅是快,鲁迅就是慢和快的对立统一。我很崇拜鲁迅,尤其喜爱读他的杂感。瞿秋白曾说过,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这个预见很快就应了,这种文学形式被称作了杂文。我本来就是个杂家,也喜欢写杂文,学着鲁迅给自己取个笔名。当时我正研究匈奴史,中国素有“北湖南蛮”之称。我取胡蛮,也是想来个南北对立统一的意思。从南到北,反正我是杂家,一样不精。” “想得妙。”周扬轻轻击掌。 “也未必年轻才爱搞点名堂。”陈伯达抓起筷子在服务员刚端上来的小碟凉菜里夹起一颗黄豆,边嚼边说“康生同志画墨菊,不是也用了笔名鲁赤水吗?” “有什么讲究?”胡昭衡问。 “对着齐白石呢。”陈伯达又夹一颗黄豆。 “齐白石,鲁赤水:齐——鲁,白——赤,石——水。”胡昭衡念念有词,嘿了一声“对得妙!” 周扬却不像听到“胡蛮”的解释时那么兴致勃勃,反而有了什么心事一样,默默夹起一丝红辣椒放在嘴里慢慢嚼。 胡昭衡不明白周扬生出什么心事,直到1966年周扬受到批判时才恍然大悟。然而,陈伯达仔细嚼黄豆时,已经隐隐品出些周扬的心情。 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指示,最近在中央直接领导下决定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由彭真、陆定一、康生、周扬、吴冷西组成。彭真为组长,陆定一为副组长。 周扬的不舒畅来自于康生。 早在30年代,周扬与康生其实就有过一段关系。那时,王明、康生、萧三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代表,王明任团长,康生任副团长。而周扬是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由上海大厦大学毕业后,受郭沫若影响,留学日本,1930年回国即在上海参加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他参与组织和领导左翼作家联盟,任党团书记,中共上海文委书记。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给革命造成的损失,中国共产党在军事和文化两条战线上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上海的“文委”也遭到破坏。四名主要领导人,被捕两名:田汉和阳翰笙;剩下周扬和夏衍,也失去与党的联系,条件极为艰苦。 在失去与党联系近一年之久的情况下,驻第三国际代表萧三通时鲁迅,给周扬等人转来一封信,鉴于国际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这封信提出解散“左联”周扬和夏衍商量之后,作出解散“左联”的决定。 可是,近年来不断听到“周扬、夏衍背着鲁迅解散‘左联’”的说法,这个说法是从哪里吹出来的还不清楚,但风是越吹越大。解散“左联”的信还是通过鲁迅转过来的,怎么能说是背着鲁迅?更重要的是,萧三来信并非个人意见,而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意见,康生完全清楚这段历史,却始终不出来说句话。 不知什么原因,周扬见到康生时,总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这位略显驼背的枯瘦颀长的老人,脸上很少出现血色和笑容。在延安时,历任社会部长、情报部长、中央党与非党干部审查委员会主任,曾经大搞“抢救运动”制造冤案假案错案,伤害了一大批好干部,至今许多老干部“谈康生而色变” 他好像生来就是要跟别人对着干。像齐白石这样的大艺术家他也容不得,也对个“鲁赤水” 周扬的脑子里闪过两年前那一幕: 1962年,周总理、陈毅在广州开会,向知识分子脱帽敬礼,在礼堂开联欢会,跳舞。是为了宽松,为了活跃文艺界空气,把过去几次“运动”在知识分子中造成的紧张关系放松放松,紧张气氛消除消除。 全场气氛活跃,欢笑声不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