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峡之旅 (第3/5页)
随神色而低沉,使我真的看到黑黑的漩涡和深潭。而女人,那时还没有占据我心灵。 海损的恐怖与正常情况下的峡光山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飞舟掠过三峡时,看到神女峰的玉容,并不能与垂死女人因绝望而难看的脸庞相联系,而实际上骨骸就在我们足下几百米处。 长大一些后,读到了宋玉笔下将自然风景与女人的交融,那么一种文中的自慰,是否消解了对行舟的恐惧呢? 但流传下来的总是宋玉的文笔。 我们等待雾散去,期待着神女峰(她也与死亡有关)在次日能够如约出现。但雾老不散。一阵撼人心腑的长长响声传来。下锚了。 雾中,我听见了甲板上跑动的脚步声。 “出了什么事?“妻子不安地挨紧着我。 我安慰她:“不要怕,雾散后,就会开船的。” 脚步声来来往往,像天堂里的神祗,在云中走动。我试图开房门去看。房门却打不开。 有人从外面把它锁住了。 “怎么回事!谁开玩笑?“我有点气恼地叫道。没有人答理。是小孩子恶作剧吧?可是,他哪来的钥匙呢? 我打开窗户。外面的脚步声大了起来。但雾气太大,我只能隐隐地看见人影。 我朝他们大叫:“喂,帮帮忙叫船员。我们的房门不知怎么被反锁了!” 没有人理我。一种出事的恐惧袭击着我。船出了故障,大家都在逃命。 我觉得不能再犹豫了。我想到罗马尼亚影片《爆炸》。七十年代的人是怀着神秘的态度和惊惧的心情去观看这部内部影片的。那艘大船陷入的灾难,具有无限的真实。 我和同舱的人开始撞门。它很快被撞开了。浓雾滚涌进来,充满了房间,像是毒气。我与妻子互不能见。 我拉着她的手,走上甲板。我记得救生船在舷尾。我们便朝那边走去。我们同一些走动的身影交错。他们是旅客吗?还是水手? 我拉住一个身影,大声问道:“这是干嘛?” 他答非所问:“快去占领轮机房!” “为什么?出了什么事?”“你是谁?”他反问。语气中有一种警惕。 另一个身影过来。“磨蹭什么,快点啊。” 两个身影顾不得我,都跑走了。 妻子说:“我害怕。咱们还是回去吧。” 我没了主意。 这时喇叭响了起来:“旅客请注意。旅客请注意。现在广播通知。船上发生了紧急事态。为保障大家的安全,请不要随便离开你们的舱室。” 妻子说:“回去吧。” 我说:“我想看看,出了什么事。是不是需要弃船。” 然而她却坚持。我们便摸索着回到了舱室。那两个客人也回来了。 “到底出了什么事?“”好像是旅客和水手发生了争执。打得非常厉害。船长和大副都被关到底舱去了。旅客占领了这艘船。““不是海损吗?“”不是。““我还没听说过有这种事情。“”这是确实的消息。““那我们怎么办呢?“妻子问。 “等等吧。看事情怎么发展。只要不是海损,一切都好办。”自然界的毁灭那才是真正无法抗拒的。但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打斗,便是小事一桩了。 我稍稍放下心来。 在等待中,我通过讲我在长江上的经历来安慰受惊的妻子。 我原来乘船,一般都坐四等舱。但好奇的我常到底舱去巡视。 底舱是穷人坐的。在地上简单地铺一床篾席,一家几口便挤在上面。有的人连底舱也没住进去,便只好整日呆在甲板上了。他们大都是川东的农民。 这些农民几千年来便到处闯荡。四川人以天下为家,在我看来与淅江人的闯荡在趣味上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同,也许是这浑厚的长江和夹岸高峰造成的吧。 少年的我在长江上旅行时,我常常清晨五时便自动醒来,来到甲板上观望江景。黑色的山峰一层层往后退去,令人非常吃惊,甚至慌乱。心里着急地寻找词句来形容,但就是找不到。这时便要崇拜起刘白羽来。 同时,我也暗骂在甲板上呼呼大睡的农民。 中国人真是素质太低啊,在这伟大的造化面前,怎么能不起来观看呢。 今天,却为当初有这种想法感到羞耻,并感到刘白羽的迂腐、幼稚和好笑。 夏日炎炎,整个是洪水的世界。当船儿顺着这股水流御风而下时,两岸有多少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死亡紧追着他们。 从底舱,最能真切地感到这江水的流速。说它像箭一样往后飞射,像脱缰野马一样往后狂奔,是非常恰当的。 千里江陵一日还,便是一种近在咫尺的感受了,并且那样的惊心动魄,宛如挟裹着无数血泪。 然而,远方的岸仍然是走得好像一动不动。采石工裸着闪亮的上身,一锤锤地敲打着巨大的石材。 船经过时,他们便直起身来,停下活计,漠然地投过目光。 我常常避开这样的目光。 这种感觉,在进入大学后,形成了对宇宙、时空和人生的一种不可思议感。对相对论的迷恋也产生了。正是在我读书的武汉大学(位于长江中游),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不明飞行物联谊会。 楚人的故园中,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神秘背景呢? 我一边向妻子讲述以上事实,一边希望找个人了解正发生的事情。但我看不见少年时熟悉的水手。难道所有的人都被关入底舱? 我于是又记起了少年时与水手们相处的情形。 他们围着我,拿我开心。 “一看就是个书生。会不会打牌?”“打牌都不会。你二天啷个找婆娘哟。”“人家大学生还发愁找不到。像你个龟儿,天天在船上搓麻,一趟水上岸,回屋看到老婆跟别个睡在一起。”“老子捶死你个狗日的!”“莫乱来莫乱来。看把读书人骇倒了。”“二天来找你,你认不认得我们?”我说,当然认得。 “打胡乱说。你还会认得我们!”… 这么多年后,他们都上岸了吗?进了工厂吗?工厂今天破产了吗?他们还打麻将吗?九十年代的水手又谈论什么话题? 我感到隔膜带来的恐惧和忧伤,忽然觉得这船这江都不再熟悉了。 我像一个老人一样过早地沉湎在回忆中。这是死亡的前兆。 我看身边的妻子,想像她有一天年老时的样子,头上生出丝丝白发,心里一阵发呕。 我于是期盼着船儿快些起锚。也许不定什么候船就走了呢。 “这就像在万县的时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