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劫 (第6/8页)
敬。她一阵心跳,忙把眼光移开。 "很便宜的。”男孩的话音透出热力。 "" "嗯?” "安全吗?”她想起小说在描写这类事时惯有的叙述。 "向释迦牟尼保证。” 这句话把她逗乐了,欲望终于不可收拾。 在床上,他对她说,他是一个佛教徒。 "真不好意思呀。” 她为这种献身精神而感动。 "你这是以身饲虎。”她疼爱地告诉他。但她怀疑他真的是佛教徒。近年来,打着宗教幌子行骗的人太多了。 没想到第一次是这样简单就过去了!疼痛和快感,使她忍不住哭了。 这真是人类的世界啊! 完事后,她飞快地穿好衣服,付了钱,头也不回就奔出房门。这时后面传来男妓的叫声: "女施主,您的手袋!您把手袋拉下了!” 弘明生年和来历不详。只知他是一个外来的和尚。弘明给人一种从天而降的感觉。他卒于贞观十一年,这一点却在圆觉寺保存的档案中有清晰的记载。这使女人大为击掌,心驰神往。 根据记载,弘明大约在隋大业十年前后开始讲说众经,开化愚蒙。文献中说,弘明有苦节通灵、降伏鬼物的本领。 在圆寂那天,弘明忽然敛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见。众僧皆感怪异,齐声惊问。弘明回答说,佛陀就在寺外。言终而卒。弘明圆寂后,方圆十里都能闻到一股异香,七日乃歇。 以后的传世法系看不出什么特别。弘明一位叫怀让的门人继任了方丈。再往后,住持依次是慧安、法显、法通、僧济、普恒、道开。之后,在道恢时,寺院逐渐发达兴盛,成为天台宗在南方一处显要的山林。 到唐末,寺庙受到了会昌灭佛的影响,并从此转入衰微。 寺庙的历史显示出了与地层的历史的差别。突出的感受是,前者并没有被任何外来力量忽然打断。 寺庙第一次被焚,具体是哪一年呢?女人有强烈的直觉,这跟贞观十一年那场灾变直接有关。但除了地层中的线索外,却查不到这方面的任何文字史料。 从地底发掘出的那处疑为僧房的居址,以及仅存平面模样的寺院遗址,是否便是早年的圆觉寺呢? 据认为,在有关弘明的文献中,疑点还有两处。 一是祈雨。寺庙的档案记载,弘明刚来不久,当地曾大旱数年,弘明便连续祈雨,结果十分灵验。这样的法事后来每年都坚持了下来。但在贞观七年后,却停止了。这是为什么呢?此后连续几年,当地出现了较大的灾荒,而寺庙没有任何慈善的表示。弘明与以前判若两人。 另一处疑点是弘明的游历。在大业十年至贞观七年间,弘明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云游四方,而不是在寺中主持日常工作。这给人的感觉是,弘明像一个武侠小说中的侠僧,而不是一个普通寺庙的普通方丈。这种游历在贞观七年后,频度有所下降。直接来看,他从游历中获得的好处是佛学造诣达到了新高度。但是否还有什么别的目的呢? 女人忽然意识到:弘明是在逃避什么——心灵中的黑暗?她为自己的想法而不安。女人感到与历史上那个男人有了某种沟通和默契。处于封闭的卧室中,她自觉置身于古代黑暗的禅房。 一切又回到了贞观十一年。 在现实中,时间走向了一个端点,而在理念和文字中,时间仍是一条连续不断的线。 她开始怀疑这里面消失了一段时间。历史被抹去后又改写了。 真的与“核爆炸”有关? 或者,并没有什么历史的消失,而是同时存在几个历史。其中一个,也就是人们熟悉的那一个,在贞观十一年到来时,扭头沿另一个分岔前进了。 危险的疑古思想,压迫得她再也坐不住了。 夜深时,她放下手中的书,来到阳台,从壁中取出一直还没使用过的晶体。她汇报了她遇到的这件奇事。 "老板,是否有必要查一下呢?” 她的提议遭到了批评,因为按照规则,她不能干涉她之前的任一时代。 她仅是“未来”派驻现时代的报告员。 但“未来”也感到了蹊跷,遂通知驻守古代的另一名报告员去查一下弘明。这个来历不明的人,是否在试图颠覆历史呢? 青青田野。路上走来了晋京赶考的读书人。 他为了金榜题名,而辞别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幼儿。这在那个时代,是很普遍的事情。 他的心情很愉快,因为又感到了使命的催促。 白天一路走来,遇着美好的风景,则吟诗以志。晚间则住宿客店。不觉半月已去。 这一日,到了这个村落,已是傍晚。书生四望不见客栈,只见山脚下露出寺院的红墙。 他趋前而去,向僧人说明情况,希望借宿一晚,明日一早赶路。乐善好施的出家人,对他表示了欢迎。 次日,读书人并没起床。他害了严重的腹泻。这病没能够及时好转,他一住便是一旬。 在这段时间里,他关心着寺里的一举一动,偷听着僧人们的谈话,也刺探着有关方丈弘明的情报。 他碰到了归隐村中的一位诗人,也是寺中的常客。书生惊讶于他的博学和对未来的预知力。 他的诗,在书生看来,完全是预言诗。 比如那首《春望》的七绝,简直一分不差预言了二零三五年中国与日本在黄海上的一场战斗。 还有那首《送故友之江陵》,可以说描述了三七八三年月球与火星间的不快事件。 书生没有询问他的身份。他猜他可能也是一名时间派驻员。但也可能是古代人类中少有的预言师。这种预言师,现在查明,是因为大脑松果体突变,从而使时间轴的投影可以落入。 在一次聊天时,书生试着向诗人打探了弘明。 谈话的焦点涉及到弘明是否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如同其他人一样,他是否也有一层面具呢?当然,话都没有这么直说。 对于读书人的询问,诗人并没有感到惊异。他只是微笑着如实回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