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回门州商会阿北露锋 (第2/3页)
皆有一死,无论他怎样为生而忙碌而朝夕营营,死亡总是避免不了的,死亡无处不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死亡是人人皆须经历的一种遭遇,由此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便成为每个人非常紧迫的问题。” 阿东点头道:“对!无生则无死,死亡是人必然的归宿,生生死死才演化交替而成了人类亿万年的历史,死是为了再生,但生决不是为了死,其实人死后再生的也不是自己,所以无人愿死,生命太美好令人欣慕令人向往留恋。” 阿北忽接口微笑道:“二位正副会长说的好极了,面对死亡莎翁笔下优柔寡断的哈姆雷特也常常自言自语道: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但在凡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凡人毕竟不同于上帝,上帝超越了生死,而凡人则不同,凡人忧生忧死,不过忧生与忧死一词又有差别,忧生并不是轻身或弃生,而是为了生,为生存筹划,为活得更好而奔波cao劳,所以凡人又与“芸芸众生”等义,但是忧死却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留住生,这里忧死与怕死、惧死、畏死等同义。” 阿西见他们三个人都在大谈特谈,便一下子觉得自己如不发表点什么,就显得太差劲了,于是在阿北侃时他极力搜寻关于死的内容,见阿北一停阿南想说时阿西忙抢着道:“人们称死亡为大限,都想避开这个大限,这只是一厢情愿,当大限将至你将如何?我想积极地面对或遭遇死亡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因为对于死亡尤其是自己的死亡,我们不可能熟视无睹地作壁上观或避之不理,苏格拉底的泰然去死和道家的生死齐一,其实都是一种好的姿态,前者从行动上教你如何去死,后者则从观念上教你既看重生也看重死,教你认识到生死本是一体,虽然道家的目的是想通过“齐生死”而达到“超生死”!所以若想正视死以积极的姿态去遭遇和面对死,就必须对死亡有所了解。” 阿东叹道:“是啊!我们谈死其实从几个方面都可以与死的话题联系在一起,如:你第一次亲眼见到的死人是谁?你最厌恶自己死亡的哪一方面?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倘若有选择余地你会喜欢哪一种死亡?倘若有选择余地你会何时去死?你愿意为谁或为什么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倘若人们告诉你,你已病入膏肓大限将死,你会怎样安度死日直至死去?倘若你已结婚你想比你配偶活得更久吗?等等。” 阿北点头道:“死亡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之一,因为死亡从未被人战胜和征服过,即使人类穷经皓首发明制造的灵丹妙药也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延长生命而已,因此死亡对人来说始终是个难解的迷!但是我相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一天天的发展人类终会解决这个难题!我也不敢多想,我只希望人类能有200年质量的生命就行了,若我们每个人有200年寿命的话,应在0-20岁时是快乐的童青少年,20-180岁是干事业的壮年,180-200岁是安享的晚年,人一生如能既无病又这样的活200年就好了!” 阿北的话把阿东等三个人逗的哈哈大笑。 笑过后阿东道:“科学告诉我们生与死是对立的两极,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但是哲学与宗教等方面则否认生死是对立的两极,这种否认是通过将死亡放入生死来世的轮回之中来完成的,在他们看来死亡常表明了向一种不同的存在状态的转换,即死乃是永恒的睡眠,是对庇荫的世界或天堂的酬谢,死亡意味着生之廷续。” 阿南微笑道:“其实凡事有始有终,生命的自然终止就是死,但一般人都肯定生而否定死,即使是好谈死而少谈生的文人,说是在述怀其实在现实态度中仍然是否定死的,文人的感伤和虚构带有一种很重的渲染夸张的成份,当然文人谈死也有一定的道理,生死虽为两极但毕竟相通,无生即无死,无死则无生,死必须用生来界说,反之,生也只能靠死来定义,连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说生和死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阿西感叹道:“是啊!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有两大类:①是积极地面对死亡;②是消极地面对死亡,这两大类反映了不同的人在人生态度上的差异,这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死亡是一个临界点,它将人的生命推向极至,在面临这一生命的极致时,人的人生态度也常常被推向极至。” 阿北道:“我看过许多书,上面有许多故事讲一些人对死的体验,就是所谓的垂死体验,看了后令我觉得人类对这个世界知道的东西还是太少,人们对死的害怕主要是下面的几个原因: ①对未知物的恐惧; ②对孤独的恐惧; ③对失去家人和朋友的恐惧; ④对失去身体的恐惧; ⑤对失去自我控制的恐惧; ⑥对失去同一性的恐惧; ⑦对回归的恐惧。” 阿东点头道:“嗯!死亡是人不可回避的,但是死亡的方式却有很多也有很大的差别,人在选择死亡时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便是“自杀!而人为什么自杀?一个人一但选择了自杀,则说明他已处于极端的矛盾中,这个矛盾他无力解决,于是只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