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第2/6页)
“那儿是我的家乡,”我说道“中间的峭壁叫赤壁,右边是母山羊角,左边远处是圆形的泽恩阿尔卑施托克。我第一次登上那个宽阔的圆形顶峰时,才十岁零三周。” 我竭尽目力想望到南方群山中另一座山峰。过了片刻,理查德说了句什么话,但我没有听明白。 “您说什么来着?”我问道。 “我说,我现在可知道您搞什么艺术了。” “什么呀?” “您是诗人。” 我一听,羞红了脸,既恼火又惊讶,他怎么会猜到的?! “不,”我大声说“我可不是诗人。虽说在学校时做过诗,但早就一首都不写了。” “能让我看看吗?” “全烧了。即使我还留着的话,也不能让您看。” “准是非常时髦的,有许多尼采①的思想,对吗?” “尼采是什么?” “尼采?我的天哪!您不知道尼采?” “不知道。我从何知道呢?”—— ①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当时的大学生中,读尼采著作成了一种时髦。 这下子他可神气了,我竟然不知道尼采。我生气了,便问他曾经越过多少条冰川。当他说一条冰川都没有越过时,我也象他方才对待我那样暗含着嘲笑的意味表示惊讶。这时,他把手搭在我的臂上,一本正经地说:“您真敏感。不过您自己并不知道,您是未受时尚沾染的人,是个多么令人羡慕的纯洁的人哪!这样的人现在能有几个!您瞧着吧,在一、两年内,尼采也罢。诸如此类的人也罢,您都会知道的,而且会比我了解得更透彻,因为您更踏实更聪明。您现在不知道尼采,也不知道瓦格纳,但是您多次攀登过积雪的山峰,还有一张能干的山里人的脸。您肯定是一位诗人。我是从您的目光,从您的前额上看出来的。” 他这样毫不拘束地打量我,这样坦率地直抒己见,使我感到惊讶和异乎寻常。 还有使我更惊讶、更幸福的事呢!八天以后,在一所人头挤挤的喝啤酒的公园里,他同我结成了兄弟般的关系①,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一跃而起,吻我,拥抱我,象发狂似地搂着我围桌而舞。 “人家看了会怎么想?”我不好意思地提醒他说。 “人家会这样想:这两个人幸福极了,要不就是醉得不成样子了,大多数人则根本就不在意。” 理查德年纪比我大,比我聪明,受的教育也比我好,各种事情都比我熟悉,比我精明;但是,我经常觉得,整个说来,和我相比,他还是个纯洁的孩子。在大街上,他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向发育尚未完全的女中学生献殷勤;非常严肃的钢琴曲,他会弹着弹着突然中断,完全象小孩子胡闹。有一回,我们随兴所之,走进一所教堂,在布道的时候,他突然若有所思地、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你不觉得那个神甫活象一只老白兔?”这个比喻贴切得很,不过我觉得,他过后把这个想法告诉我也是可以的。我就这么对他讲了。 “就算你说得对!”他说,面有愠色“过后,过后我可能就忘了。” 他说的俏皮话并非总是机智幽默的,往往被人听出不过是引用了布施②的一句诗罢了,对此,无论是我或者别人都不以为然。在他这个人身上,引起我们喜爱和钦佩的,不是诙谐与机智,而是他那开朗、稚气的性格中不可抑制的欢畅,这欢畅每一瞬间都在迸发出来,并使他笼罩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这欢畅可以表现为一个表情,微微的一笑,愉快的一瞥,但要它长久地隐藏起来是办不到的。我深信,在睡梦里他有时也会笑,也会做出欢快的姿势和表情来的—— ①比一般的友谊更进一步,彼此间不再用“您”而用“你”来称呼。②威廉·布施(1832—1908),德国诗人和画家,以幽默讽刺见长。 理查德经常带我去见其他的年轻人:大学生、音乐家、画家、作家、各式各样的外国人,因为凡是本城引人注目、爱好艺术的特殊人物,都同理查德有来往。还有某些严肃认真、苦心求索的有识之士:哲学家、美学家、社会主义者,从这许多人身上我都可以学到一份知识。各个领域的知识就这样一份一份地向我飞来,我自己又加以补充,由此及彼地大量阅读,就这样,对于使当代那些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的问题,我渐渐地有了一定的概念,对这个知识分子的国际也有所了解,并使我得到有益的启迪。这个国际的愿望、预感、工作和理想都吸引着我,我也心领神会,然而自己却并无强烈的冲动非要去参加辩论、表示赞成或反对不可。我发现,绝大多数人把思想、热情和精力全都集中于社会、国家、科学、艺术、教育方法的状况和设施上,但是,在我看来,只有极少数人认识到有必要不求身外的目的而洁身自好,净化个人同时代以及永恒的关系。至于在我自己身上,这种内心的欲望还多半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 我不再同其他人结成友谊,而只爱理查德一人.并怀着嫉妒之心。我设法不让他经常同女性亲密地交往。凡是同他的约会,哪怕是最无关紧要的,我都准时赴约,分秒不差。如果他让我等候的话,我就老大的不痛快。有一次,他请我到约定的时间找他一起去划船。我去了,但他不在家,我白白等了三个小时仍不见他的人影。次日,我厉声责备他的疏忽。 “你干吗不一个人去划船呢?”他惊奇地笑着说“这件事我忘了个一干二净;不过这毕竟不是什么不幸。” “我习惯于遵守诺言,准时赴约。”我怒气冲冲地回答“不过,我自然也已经习惯了你让我在约好的地方等你,而且你并不把这当作一回事的。一个人要是有许多象你这样的朋友那该怎么办?” 他万分惊讶地望着我。 “每件小事你都这么认真?” “我的友谊于我绝非小事。” “这句话触动了他的天性, 他连忙起誓改正…” 理查德庄严地引用了这段诗,抱住我的头,按东方人亲昵的习惯,用他的鼻尖蹭我的鼻尖,同我亲热拥抱,直到我又恼又笑地挣脱了他。我们又言归于好。 在我住的阁楼上,放着许多借来的书籍,往往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