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天寒岁暮勾魂寺 (第1/10页)
第三章 天寒岁暮勾魂寺 一见大凶如云宗文已被人救走,不由又惊又怒,他惊怒的是数十年来,绝魂寺首次遭人侵入而无法留下那人性命。 不过── 在一阵愤怒之后,他却得意地阴笑道:‘无知匹夫,那小子已中九绝毒散之毒,势难再活,纵被救去,又有何用。’ 陡然── 他想起会受人如此调弄,未能留下擅犯绝魂寺的敌人,这完全是坏在那‘九死丧门钉’之上。 心念所及,不由面露杀机: ‘九死丧门钉,嘿嘿,邓元伦老狗,太爷如果不找你要回一点公道,就不姓范,哼哼哼!’ 皖南名胜九华山,巍峨矗立,高插霄汉,密峦幽岫,嶂岩重叠,终年烟雾缭绕,看不清顶上景物,其山势之雄伟宏壮,峰壑之灵奇险峻,不逊宇内名胜的五岳。 本来,这九华山素向乃是一些走马章台,sao人墨客,避暑清游,寻幽探胜的好去处,每逢春夏之季,登山游历者颇不乏人。 然而── 自从山上出现了一座神秘的寺观之后,数十年来,九华山之名,更是胜传遐迩,名冠五岳之上。 只是,所著名的,却不再是山奇景幽,而是成为人人闻而裹足,甚至心寒胆落的龙潭虎xue,近来几绝人迹。 寺名绝魂,令人闻之毂觫,观中主持,又是威震武林,无人知其庐山真面目的一代凶獠─千面如来。 是僧!却无悲天悯人,普渡众生的菩萨心肠,而是两手血腥,僧袍染赤,杀人如麻的枭獠。 是寺!却无出尘脱世,离群索居的静修愿望,而是阴险诡诈,心狠心黑,横行武林的恶魔。 诚然── 普天之下,人人无不对绝魂寺十分悸惧,自保犹恕不及,那敢擅越雷池,自取灭亡。 然而──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勇敢之人,也不会没有一个。 见雾浓露重的夜晚,也是欲曜前的昏黯时份。 这举世惊恐的九华山上。 陡然── 一条人影,在嵯峨突兀的峻险山岭间,纵跳奔驰,动作奇快,身形隐秘,明眼人一看,不但知道这人身具上乘武功,而且对这险峻山势,并不陌生。 这夜行人浑身蒙在黑巾之内,时又在昏黯,故除非细心注意,极难发觉。 黑影直向山后奔去,刹那间,已来至一处悬崖,才见他隐桩伫足,他身形一停,这才令人看清,在他左胁下,竟还挟着一个人。 他略一犹疑,旋即扑身跃下悬崖。 奇怪?他为何跳入崖中,是想自杀?不然…? 半晌,人影一幌,蒙面人又跃上崖石。 只是── 他胁下那人已不复存在,啊!他竟将那人放在崖中。 这更奇怪,他想害那人吗?那干脆将其从崖上往下抛就可,又何必多费手脚,否则,他又怎么只放下那人,而自己翻身复起。 蒙面人对着悬崖俯望,好久,好久,才幽幽地一声低微的长叹。 叹声虽低而微,但却充份显示着,蒙面人这一叹之中,竟含蕴着无限的凄凉与惋惜之意,也发舒出蒙面人心中无限的后悔与忧虑之情绪。 这更奇怪,蒙面人何以会生出这些矛盾的情绪,难道他与崖中之人,甚有渊源。 蒙面人长叹过后,方始掉转身,展起轻身功夫,直向九华山下奔去。 荒山寂寂,除了偶尔传来的深山兽吼猿啼之声,以及松涛拍发之声外,一切是那么死静,使凄凉的九华山,更蒙上了一层恐怖与阴森。 斗转星移,更漏星残,东方已现出一片茫茫的白色,黎明已替代了黑晚。 转眼间── 东方天际,五光十色,霞彩斑烂,旭日渐升。 绚丽多姿的朝阳,轻爽地照耀着大地,但见早晨的九华山,竟是满山翠绿,一片生机,充满着青春的气息,不再是昨夜那等阴沉凄凉。 尤其山后一处幽谷,更是百花竞艳,芬香馥郁,翠丽如画。 这幽谷,约莫十亩方圆,底下苍松翠竹,奇花异草,杂生其间,令人置身其间,不禁油生出尘之念。 蓦地里── 谷底右侧,传来了一声叹息,声音是那么苍老,那么凄凉。 循声看去,但见谷侧有着一间简陋的茅屋,叹声正发自茅屋中。这间茅屋不但造得奇特,而且也造得怪异。 因为他不但末依山壁,或傍巨树而建,更不惜那些老树古木之浓荫,而是独自建在右谷一数坪方圆的平秃地上。 茅屋四周,由内而外,极有秩序地,布置着三层装设。 内层是十二块寻丈巨石,中间是二十五支按梅花桩方式,排置的木桩,最外围才是数十株参天巨树。 这些巨树、木桩、巨石,疏落而有秩序,整齐地包围在茅屋四周围。 显然── 这是一道错综复什,奇奥无比的阵势。 当然,此茅屋主人必是个奇特之人,他不会是绝魂寺之人,否则,他何必匿居此谷,而又巧布奇阵。 然而── 绝魂寺的千面如来,怎会在卧榻之旁,让人酣睡,任由此人筑居于此。 于是一声同样的叹息,再度从茅屋之中传出。 叹声歇处,茅屋门口,出现了一个老人。 但见这老人,约莫古稀年纪,生得鹤发童颜,貌相高古,五官端正,一望而知是位正义长者。 老人虽然须眉皆皤,却毫无龙钟老迈之态,尤其双眼开阖之际,精光灼灼,亮如朗星,竟是一位内家高手。 只是── 此刻,他那浓霜似的长眉,却微微皱结,那逼人的目光,也微露凄凉之色,就好像在他心中,蕴藏着一股惋惜与悲悯之情绪,怪不得他连声低叹。 又是一声叹息,发自老人口中: ‘唉!道消魔长,正气沦落,枭獠嚣张,眼看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不久又将重演,可怜老朽空有满腔除魔热诚,却无丝毫驱邪之力,真正是心有余力不足,枉费一世令名,放逐流水。’ 喃语至此,声转悲愤:‘可恶的是那孽徒,竟敢背叛吾教规,做下这等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