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三十三章闪电战 (第1/5页)
第两百三十三章 闪电战 第两百三十三章闪电战 1919年,被废黜的朝鲜国王李熙突然死去,中华帝国驻朝鲜总督发出讣告,宣称高宗李熙是患脑溢血不治而亡,准备在三月三号为其举行国葬。但是,世上总有不透风的墙,李熙的死因还是被传了出去。 19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朝鲜高宗李熙派使者去海牙参加,要求各国承认朝鲜独立,废除中华帝国的“保护” 不过此时正逢国际局势紧张之时,中华帝国的国力如日中天,当然就没有国家愿意为朝鲜出头。 虽然李熙的做法没有起到效果,但这无疑就触犯了以罗凯为首的中华帝国的底线,罗凯把朝鲜总督撤职后立刻就令人软禁起李熙,强迫其退位,到了1919年干脆一杯毒酒解决掉所有隐患。 不过,高宗皇帝在位数十年,他被毒死的消息传开后在朝鲜人民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些朝鲜人决定在国葬的那一天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民族独立运动。 朝鲜民族党甚至起草了一份《独立宣言书》,向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中华帝国政fǔ发出呼吁,要求给予朝鲜独立,并且还准备在汉城举行大规模的和平示威。 朝鲜留中学生在北京发表宣言,号召人民“为自由而溅其热血”得到国内学生的响应,揭开了独立运动的序幕。以孙秉熙等人为代表的朝鲜民族主义者积极活动,希望依靠帝国主义的“民族自决论”来谋求独立。 孙秉熙等事先与学生商定,利用高宗国葬之机,于3月3日下午2时在汉城塔洞公园集会,发表独立宣言,举行游行请愿。但举事前,这些人却慑于人民高涨的革命气势,不敢参加群众集会。而躲到一家饭馆里,把事先拟好的《独立宣言书》宣读一遍后,向总督府警务总监部自首。 学生和市民等没有被他们的变节行为所动摇,纷纷涌上街头,当众宣读《独立宣言书》,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参加人数达30多万,并同前来镇压的中**警进行搏斗。当天,平壤、元山等地也同时举行示威和暴动。3月中旬,斗争狼潮迅速推向全国城乡,工农大众成为主力,暴动的人民到处袭击政fǔ大楼,破坏交通,处决官吏、走狗和恶霸地主,把运动推向高潮。全国有11个府、206郡,200多万人示威和暴动。海外侨民也举行示威游行,响应国内的斗争。 不过,人民群众与殖民当局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因而在罗凯调派来的武装镇压下失败了。 另一边,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签订摩德洛斯停战协定后,面临着亡国的民族危机。英法意等国利用战胜国地位,开始实施大战期间缔结的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密约。1919年5月15日希腊占领伊兹密尔,使民族灾难空前严重。 1919年5月19日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来到安纳托利亚,着手组织全民族的抵抗运动。 1920年4月23日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政fǔ。同时确认“主权在民”的原则,宣布苏丹政fǔ3月16日以后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法令无效。在1921年1月10日和3月31日~4月1日两次伊诺努战役中,新建的土耳其军队击退希腊军队进攻。同年8~9月,在萨卡里亚河战役中土军粉碎了希军占领安卡拉的企图。1922年8月26日,土军对希军发动全面反攻,9月9日收复伊兹密尔,9月18日在安纳托利亚的希腊军队完全被肃清。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洛桑条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决定废除苏丹制,从此结束了奥斯曼皇室长达600年的封建统治。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 在印度,独立的声音同样愈演愈烈。加1899年g。n。寇松勋爵任英印总督。他采取一系列反动措施,企图扼杀民族运动。其重要措施是把孟加拉分割为东孟加拉和西孟加拉两个省 于是孟加拉人民掀起了反孟加拉分割斗争。1905年8月7日加尔各答万人大会决定以抵制英货和开展自产运动迫使英撤销分割孟加拉计划。10月16日分割法生效当天,加尔各答举行“国丧日”全城总罢业。以蒂拉克为首的极端派提出“斯瓦拉吉”、“斯瓦德希”、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4点纲领,力争把运动引向革命道路。他们把抵制扩大到其他省,主张不仅抵制英货,还要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实行全面抵制。1905年末,蒂拉克进而提出消极抵抗策略,作为争取实现“斯瓦拉吉”的道路。 1906年运动扩展到全印。在孟加拉,提出反对种族歧视的政治要求,农民也踊跃参加各种集会。到处出现工会农会组织。1905~1906年,孟加拉、马哈拉施特拉出现秘密革命组织,参加者是一批不满国大党政策、主张以武装斗争谋求印度解放的jī进青年,1906年国大党年会首次通过争取印度自治决议,还通过争取“斯瓦德希”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的决议。 1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