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三十二章结束 (第2/5页)
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牢狱看守,但是仍然被关在牢中。” 日德兰海战是战列舰时代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舰队决战。在这次海战中,大炮巨舰主义遭到失败。此后,德国和其它海上强国开始研发争夺制海权的新型力量和探索新的战法。二战中出现的潜艇破袭战和航母海空决战正是这一探索的产物。 不过,至少在二十年内,战列舰依旧是战争的主角… 1917年,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夏季打败英法两国,完全占领法国全境。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 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fǔ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fǔ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fǔ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它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始。 就当苏维埃政fǔ成立不久之后,苏维埃代表大会便通过了列林提出的《和平法令》。 《和平法令》是苏维埃俄国政fǔ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由列宁亲自起草,由全俄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法令揭露和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掠夺目的以及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战争的罪责。向一切交战国政fǔ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 反对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明确指出:“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强制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苏维埃政fǔ废除秘密外交,并立刻着手公布俄国地主资本家政fǔ从1917年2月至10月25日所缔结和批准的全部秘密条约“立即无条件地废除这些条约的全部规定”不以最后通牒形式向各交战国政fǔ提出和平条件。还向各交战国人民建议,特别向英、法、德3国工人阶级呼吁“帮助我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 《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不过英法等协约国断然拒绝了这个和平建议,他们想拉着俄国继续打完这场战争,这样既可以让俄国在东线牵制德国的一部分军力,又可以使得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同德国的战争中遭到毁灭。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利用帝国主义国家现有的矛盾,趁帝国主义无暇他顾之机会,单独与德国举行和平谈判。 对此,德国同意举行和谈,因为这样一来德国一方面就能摆脱双线作战的局面,集中兵力对付英法两国,另一方面可以借机迫使苏维埃政fǔ接受屈辱的合约,从而捞到一笔巨额的赔款。 德国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要求俄国割让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兵赔款30亿卢布,在这样的合约上签字,无疑是非常屈辱的。不过列宁仍然主张在合约上签字。 经过三年多的帝国主义战争,俄国的国民经济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广大群众迫切需要和平,而且粮食紧缺、士兵疲惫、国民厌战情绪高涨,一时间根本无法击败德国人的进攻,如果硬打下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肯定会在战争被葬送掉。 列宁认为,为了使新的政权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以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一支新的军队,必须实行暂时的退却,所以即便是敌人提出苛刻的条件也要接受下来。就这样,战争的局势又发生了大的转变,德国人的对手一下子少了一个。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盟国的经济开始不支,德国虽然依然可以维持西线的平衡,但是他的盟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却在英、法、美等国的攻势下接连败退。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最先崩溃,于1918年10月底先后投降。 另一边,第一次世界大战耗尽了德国的巨大财富,为应付战争所需的庞大经费,威廉二世加强了对国内人民的残酷剥削,并采用军事统治的办法,强迫人民为它们的掠夺战争卖命。 为了防止革命爆发,1918年9月30日德国皇帝宣布实行国会制政fǔ,答应在普鲁士改革三级选举制。10月4日成立了议会制民主政fǔ,自由派巴登亲王马克斯被任命为帝国首相,并邀请社会民主党的谢德曼参加政fǔ。 不过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革命的爆发。1918年秋季,西线的德军开始崩溃,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战争的失败使德国国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