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再起_第三十四章神秘老者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神秘老者二 (第4/5页)

新闻决无二致。可杨沪生不是什么也不知道的犯了老年痴呆症的病人,报纸上左一个胜仗,右一个胜仗,可草草翻一下,一个月下来,部队居然没有胜利前进多少里路,今天某支“英雄的部队”去了美索不达米亚,明天又有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开拔上了战场,而且这些部队都在一线,都取得了比他们实力更大的显赫战果,就这样,用不了几天工夫,还有更大的胜利果实等着他们摘取,而且他们也真的摘取了…

    一般人只图个热闹,看过这样的新闻,只会跑到广场上,摇着红旗为战功显赫的军队呐喊助威,他们不会从新闻报道中看透前面真实的战况。可杨沪生就不同了,那些报道虽然没提部队伤亡,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个帐杨沪生还是会算的,加上数十万大军,打了那么多天,连巴格达都没有拿下来,前面就算取得了胜利,这胜利要想“巨大”也很勉强了,更谈不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杨沪生还活着,他还没有眼睛一闭,世间万事于他无关。对国家民族的忠诚让久藏在内心深处的冲劲再次焕发出来,于是杨沪生不再安于躲在山里当隐士,他要了解真实情况,要对国事进行干预…这是现在领导人所不乐意看到的,却也是无可奈何。

    了解了真实,让杨沪生对国家命运极为焦虑。他没想到,曾经百战百胜的雄师,现在面对欧洲病夫也打的那么吃力;他也没想到,以前的虎将高明辉,人还没入土,可他的战争思想不光是倒退=僵化,可以说就指挥艺术而言,高明辉老朽不堪重用了;更大的没想到是这个世界大战,与杨沪生印象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全不同,看起来协约国倒更像是战败一方,至少法国投降后是如此。而按部就班的中国就这么莽撞冲进去,实在有点豪赌国运的味道。

    更让杨沪生不满的是,明明中**队善于运动战,在运动中抓住机会痛歼敌人,可现在这支远征军却与敌人搞什么硬碰硬,打顶牛战,要在阵地战中消灭敌人。傻瓜都知道进攻严阵以待有着坚固阵地的敌人,就算胜利付出代价也极大,可指挥军队的那些人却看不到这一点,还说什么火器时代战争就是如此,如拿破仑,如普法战争…举的例子都是西方的,惟独不举中国例子。一说起解放战争,立刻摊开手,说是“这是例外,在本土作战,民心所向,运动战自然可以,到外国作战,只能参考欧洲那些战争”杨沪生不能不怀疑,让文人执掌军队是对还是错,不错,文人掌军,出现军阀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可能存在了,可这些文人也太不懂得如何打仗了!

    已经骑到老虎背上了,自然不可能轻易跳下来,现在只能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将形势朝对中国有利一面转过来,扭转局面,除了通过外交途径,将美国绑在协约国战车上,拉美国下水外,只可能通过战争,改良当前局势,尽可能将这种漫长看不到边际的战争尽早的结束,而以前那种愚蠢如猪的作战方式必须改变。在官僚不满的眼神下,已经退隐的杨沪生重cao顾问旧业。

    都快要五十年了,再当国家主席别人不满,杨沪生自己也会不好意思,改变了的一战,协约国是否能取得最终胜利还不一定,万一输了,自己一世英明岂不化为乌有?还不如当顾问,什么都管,责任却不用负来得更实惠。

    重新出山后,杨沪生在大江南北到处奔波,并不局限于北京。不过几年时间,他发现外面的社会与他所熟知世界有了很大变化,不是变好了,而是出现了太多危机,民主制度并没有遏制**的产生,而法律也没有让那些**分子有所顾忌。不错,国力是增强了,可城乡之间贫富差距在急速扩大中,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所得收入还赶不上资本家一顿饭钱。为了发展工业,无数的污染企业遍地开花,天是灰的,水是黑的,各种疾病突增,可议会却在说“等有钱了再治理”也就是先破坏,再治理。他们还真以为环境破坏后,能用少量金钱恢复原样!

    这些是让人头痛,不过国家出现了一批中产阶级,贫富差距虽然大,中产阶级却成了主要力量,这个社会看起来不大会发生革命。水土污染了,只要控制,并且投入大笔资金下去,得到改善也是可能而且是一定的。在教育和医疗上,现在政府所作所为让杨沪生眉头无法舒展开。

    一个国家,是否能保持增长率,要看他有多少人口得到了充分的教育。文盲国家能发展成世界强国,这根本是在说笑话。为了让最广大人民能读的起书,从建国那一天起,全国就实施普遍义务制教育。这个义务制教育不是你有读书的义务,而是国家在教育上投入大量金钱,让适龄儿童可以免费上学,为此刚建国时,教育经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占了百分之十的比例,一直到杨沪生真正隐居时,在教育投入上,从来没少于百分之十。虽然从当时看,每年投入那么大笔金钱到教育中去,经济投入比例要下降,好象经济受到一定影响,可大批经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却成为国家经济潜在的收益来源。杨沪生一隐退,也不知当时国家主席脑袋瓜子少了哪根筋,在口头上重视教育的同时,事实上每年国家在教育投入上比例年年下降,等杨沪生出山时,教育经费占全年财政支出已经下降到百分之三,少了七个百分点。

    学校要办,老师工资不能少,教学仪器需要购买,学校校舍需要维修…国家财政拨款却少了一大半,怎么办?头脑灵活的官员想出来教育产业化一说,义务制教育也要收费了,学校经费不足之处,全由学生家长出。于是原本不用出钱就能读书,现在却要有小孩的家庭掏出大笔资金供孩子读书,偏僻农村农民家庭,在教育上投入与他收入相比更是吓人。读个小学一年也要好几十元,要是上了中学,学费更是超百,大学学费过千。于是大学成了富人学校,学习好,没有钱是不能进入大学了。大学可以不读,可小学和中学是义务制教育,国家强迫所有适龄儿童读书,你要不读就是违法,违法就要受到严惩…所谓的教育产业化,在百姓眼中,跟抢劫没什么区别,喊出教育产业化的,更是成了让人憎恨的强盗头子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