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章投诚 (第3/3页)
伯高启隆,这些都是我们大明江山中,能征善战的骁将,当年孙可望内犯,如果不是他们的支持,根本没可能取得交水之战的胜利;文官里面,东阁大学士张佐宸、户部尚龚彝、兵部尚孙顺、侍郎万年策、大理寺少卿刘泌,这些都是位高权重之人,他们投降满清还能有这样的地位吗,我是绝对不信的;对于宗室岷藩朱企鋘、武靖侯王国玺,这些都是皇亲国戚,投降清兵,对于他们来说,更加的没有好处。所以,我不相信,有谁是存心的想要背弃朝廷,出卖大明的,如果不是真的到了迫不得已,或者是失望透顶的地步,绝对不会走出这一步。” 孙永金微微一怔,同李定国一路过来,虽然只是稍稍的几次接触,但是也能感受得到,他怀揣着一点心思,郁郁寡欢的神色显而易见。一开始,他以为那是身染瘴疾所致,如今看来,是对自己西南战败之后的一番反思,特别是在看到孙永金所取得成就,以及孙新一路传过来的捷报后,这种反差,就更加引发他的深思了。 不过,孙永金自己是知道的,如果没有城镇中心,他根本不可能取得这么多成就,更没法一路杀到昆明去。 这时,李定国又说道“说起来,咱们大明这么多的官员,难道天生就是准备给清兵投降的吗,这里面难道没有我的责任吗?” 李定国说出这话,根本就不是需要他人前来回答,在稍稍的咳嗽了一下之后,接着说道“当年孙可望内犯,我与巩昌王白文选等人破敌于交水三岔口,威势无双,深得陛下信任,可惜平定叛乱之后,却没有以大局为重,歧视原孙可望的部属,强行分出晋系、秦系,引得将士离心,这是其一;大乱之后,我本该与蜀王刘文秀同舟共济,共度时艰,可是我无容人之量,于蜀王心生间隙,在清兵入侵的关键时刻,调回蜀王,使得清兵凭空占据贵州,这是其二;云南战败之后,又是心中茫然无措,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撤退,使得众将士分散各地,失去了主心骨,不得不投降,说起来,造成这样的局面,我的过错更多。” 完之后,李定国仿佛是长舒了一口气,把胸中的郁结之气一下子就吐了出去,就连因为瘴疾而显得有点憔悴的脸,也好看了许多,然后笑着对孙永金说道“孙殿下,接下来的事情,便由你来处理,若是肯收留刘之复,那么他所收拢的军队,自然也归入你的军中。实话说,刘之复这个人,还是有点本事的。” 孙永金看见他脸色好了很多,也很是替他高兴,李定国刚才的一番话,更是让他有所感触。在抗清的这段历史当中,李定国取得的成就是最大的,但是这不代表李定国就是神,他依然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也会出现一些普通人的毛病,比如对刘文秀缺乏容人之量,鄙视那些孙可望曾经的部属等等。 不过,李定国身更有很多值得让人看重的东西,其中最为难得的便是那朴素、简单、直白的情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他才会对背叛了明朝的孙可望部属如此的痛恨,同样也是因为这种情感,他才会对永历这样的废材皇帝不离不弃。如果不是因为突然把整个南明的兴亡都扛到了肩,他绝对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人。 同时,他的那种反思更是值得惊叹,刚才所说的这些东西孙永金在后世也看见过,不过,那些都是事后诸葛,不足以称奇。如今,李定国一一道来,才真正的能够让他震惊,因为那不是出于一个旁观者的口中,而是出于一个当局者的口中。 在这种震惊之中,李定国已经远远的离去,然后把刘之复就这么甩给了孙永金,完全的交给他处理。 刘之复痴痴的看着李定国远去的背影,五味交杂。 这时,孙永金已经开口说道“任何理由都不足以为你们的背叛所辩解,不过,我还是要给你们一个机会,知道为什么吗?” 刘之复听到孙永金的话,连忙伏下头去,大声说道“那是因为晋王殿下和孙殿下是仁义之主,古语有云,仁者无敌,所以两位殿下一定可以打垮吴三桂,收复西南。” “你扯,你!”孙永金吐了口唾沫“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忍者无敌。我给你机会,就是给予其他投降清兵的将领一个机会,你就是我树立的榜样,懂不?” 刘之复忙不迭的点头,说道“小的明白!” 孙永金摇摇头,表示很无奈,然后说道“吴三桂的部下有着将近一半是像你一样的投诚兵,我并不打算把他们全部杀光,当然,这也要看他们怎么做,如果他们非要给我理由宰了他们,那我也是绝对不介意的。” 刘之复是个精明的人儿,听到孙永金的话,那里还能不明白,忙不迭的说道“孙殿下请放心,我这就写信劝告那些以前的同僚,绝对不会让他们做傻事的。” 孙永金微微点头,刘之复连忙笑嘻嘻的跑开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