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网络小说创作二 (第5/6页)
德的批判。明代中叶以后,随着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和主体意识的弘扬,重视人的存在,肯定人的尊严,追求zì yóu生活形成了新的人格价值取向。 这种个体人格思想在贾宝玉这一形象上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在这个时代的先行者身上“重情不重礼”“一味的随心所欲”构成了贾宝玉价值人格的核心。这种价值人格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形成了贾宝玉以反对“男尊女卑”否定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格平等的人格理想;体现在人生道路上,形成了贾宝玉厌恶贵族生活,蔑视仕途经济,追求zì yóu生活的人格理想;体现在婚姻观念上,形成了贾宝玉以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门当户对”为主要内容的封建婚姻观念与婚姻制度,强调自主婚姻的人格理想。贾宝玉的个体人格理想不可避免地导致和封建道学人生的冲突。贾宝玉和贾政之间的矛盾就是这种冲突的直接体现。在《红楼梦》中的贾政身上,典型地体现了正统的道学人生。作品的第二回就借冷子兴之口介绍说:“贾政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作为官僚,他“居官更加勤慎”“人品端方,风声清肃”;作为家长,他“训子有方,治家有法”;更重要的是“贾政最循规矩,在伦常上也讲究”贾政的人生是按照封建道德规范设计的正统的道学人生,而作为两种不同价值人生冲突的结果,贾宝玉的人格理想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结局,宝黛爱情悲剧和宝玉中举出家就是这种结局的具体表现。而《红楼梦》正是通过贾宝玉人格的悲剧和理想的毁灭,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道学人生对个体人格的窒息与扼杀,作品的封建伦理批判意义也在这里得到深刻的体现。 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又称为人情小说,世情书等。它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涉及世情的小说的出现可追溯到魏晋以前,但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的概念来看,世情小说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流行于明代。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主要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世情小说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中国古代文学其实是不重视爱情题材的,但我们现在看到爱情题材的特别多,这主要是今人根据自己喜好拼命搜索出来的。明清小说中描写爱情的倒是很多,但意义不大。世情小说,以《金瓶梅》、《红楼梦》最著名。 自清朝中期以后,又演化出才子佳人小说、艳情小说、狭邪小说,其中的代表作有《好逑传》(名教中人)、《平山冷燕》(荻岸山人)、《品花宝鉴》(陈森)、《海上花列传》(韩邦庆)、《青楼梦》(俞达)、《九尾龟》(张春帆)。 《好逑传》为“清朝第二奇书”在欧洲颇有知名度,其实价值不大。《平山冷燕》为“清朝第四奇书”也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品花宝鉴》为中国首部同性恋小说。 世情小说兴起于明中后叶,高峰在清康熙至乾隆时期。其代表作发展时期有《禅真逸史》,深化时期有《醒世姻缘传》、《续金瓶梅》,高峰时期有《绿野仙踪》、《野叟曝言》、《歧路灯》,转化时期有《镜花缘》和《蜃楼志》等。《红楼梦》达到顶峰。 新小说派的作家,虽然创作方式各有特点,但具有共同的根本观点。首先,他们认为小说艺术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在现实主义的统治下,由于墨守成规,从表现方式新小说 到语言都已呈“僵化”现象。新小说派反对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法,认为它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在这一派看来,现实主义作家往往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内心分析、情景描述、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等手段,诱导读者进入作者事先安排的虚构境界,结果人们只能通过作者或作者塑造的人物的眼睛去看外在的事物,这样实际上是使读者进入一个“谎言的世界”忘记了自己所面临的现实。新小说派反对传统小说以人物为核心,以写“人物在其间活动并生存的故事”为主要的任务;把人作为世界的中心,一切从人物出发,使事物从属于人,由人赋予事物意义,从而使客观世界的一切都带上了人的主观感情的色彩,结果混淆了物与人的界限,抹煞了物的地位,忽视了物的作用和影响。“新小说派”的基本观点认为,20世纪以来小说艺术已处于严重的停滞状态,其根源在于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墨守过时的创作方法。因此,他们主张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法,从情节、人物、主题、时间顺序等方面进行改革。新小说派同时认为传统现实小说中惯用的语言也必须彻底改革,因为这些语言由于长期重复使用已变为“陈套”或“僵化”失去了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生活的能力。新小说派的理论家罗伯-格里耶认为“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按照他的看法,这个世界是由dú lì于人之外的事物构成的,而现代人是处在物质世界的包围中,人只能通过视觉看到它的外表,不应凭主观赋予它任何意义,因此他主张小说要把人与物区分开来,要着重物质世界的描写。他认为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在塑造人物形象,更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而是在写出“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萨洛特则认为作家要能够透过人的日常活动和平凡的言语,揭露潜意识的内心活动,探索那“潜在的真实”布陶认为新小说的任务在于通过对外界事物如实的描写,从现代人复杂的、混乱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奥秘的所在,从中建立一个有条不紊的精神新小说 世界以填补生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