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3 (第2/5页)
“热爱责任的人生,可能是无法轻松得了。”李善舫说。 “是的。可是,如果放弃责任,人生就肯定痛苦了。” 李善舫骇异地望着樊浩梅,又一次,这个眼前女子让他有种回到从前日子去的感觉。 这种感觉教李善舫情不自禁地说: “你的这句话,似曾相识。” “是吗?谁对你说过同样的话了?” “三十年前,一个叫柳信之的女孩子。” 樊浩梅没有作声,她静待李善舫把话说下去,她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 果然,李善舫说: “柳信之是我的中学同学,也是我的邻居,我们一起长大,感情很好,其后我决定要到香港谋生,邀她同行,她拒绝了。” “为什么?”樊浩梅忍不住懊奇地发问。 “因为她热爱责任。那个时候,她父母年纪很大,老父还有严重的糖尿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上海。 “就在我去香港前一晚,她对我说: “‘放弃责任,会令我痛苦一辈子。’” 樊浩梅立即脱口道: “离开你,难道就不痛苦吗?” 李善舫的眼眶刹那温热,他凝望了樊浩梅一会,才回答: “你问得实在太好了。当年我孤身到香港时,就伤心了好一段日子。” “对不起。”樊浩梅知道自己失言了,尴尬得微微低下头去。 “不要紧,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如今再碰到柳信之的话,怕都认不出她来了。” 樊浩梅问: “你以后再没有找过她了?” “没有。”李善舫带点高傲地回应:“见着了,有用吗?” “你习惯只向前望,不再回顾。” “可以这么说,这样的人生才有活力。” 樊浩梅点头,表示同意。 李善舫想了想,倒抽一口气,问: “你在上海有故事吗?” 樊浩梅看了李善舫一眼,道: “没有。是有点可惜吧?上海这地方适宜有些特别的故事,让人更能牢牢地记挂着她才是。” “你是到了香港去才认识方亨的?” 樊浩梅点头: “对,他是广东人。” “我记得,那个时候,大伙儿在永吉街一带干活,方亨老叫我‘上海佬’,在他们一班广东水客之中,没有多少个是瞧得起我的呢!” “事实证明他们看走了眼,方亨的际遇跟你是有若云泥了。” “是的,他娶了一个相当贤慧和能干的妻子。” 李善舫说这句话时,并没有逃避樊浩梅的眼光。 有些时候,在特定环境内对着特定的人物,会情不自禁地说出一些平日不轻易说出口来的话。 樊浩梅初听,不以为意。 再翻心一想,她的脸泛红了。 那种烫热的感觉,让她体会到难为情的滋味,原来是既狼狈又享受的。 对李善舫的这个评论,樊浩梅只可能报以一个微笑。 一顿晚饭无疑是在畅快而又别饶意思的情绪之下吃罢的。 走出街头时,才不过是七点多。 “我们在香港,从不会这么早就吃完晚饭的。”李善舫说。 “以前在上海我们吃完饭,总爱跑到江畔去散步。”樊浩梅说。 “对呀,是有这种习惯,也许三十多年前,我们都在某一个晚上,在黄浦江畔散步时碰过面。” 樊浩梅笑了: “也许是吧!难怪老觉得你面熟。” 这么一说,惹得李善舫哈哈大笑起来,道: “我们这就到江畔去走一圈,好不好?” 入夜的黄浦江畔,仍然是闹哄哄的。 抱着李善舫和樊浩梅同样心情到这儿来散步的男男女女着实不少。 樊浩梅在江畔的行人路上忽然轻松地转了一个身,兴奋地说: “从前不是这个样子的。” “怎么不是这个样子的?” “从前能骑脚踏车呢,我就曾在这儿骑脚踏车,一个不小心把一位姑娘碰跌在地上,她的男友心疼极了,狠狠的把我臭骂一顿。” 李善舫说: “说不定当年在此臭骂你的人就是我。” “你有那么凶吗?” “有。在女人面前要充当护花使者的男人,总要威风八面的,是不是?” 樊浩梅和李善舫相处以来,从没有试过如此轻松。“ 在按摩房内,他们的身分是主仆,立在江畔的桥头上,却是一对同游旧地的同乡朋友。 身份的转易和环境的影响,会一下子改变了两个人的心情。 当樊浩梅和李善舫都意识到这种自然却又是突然的转变时,他们不期然地变得缄默了。 樊浩梅一向心平如镜,刹那的心头牵动所引致的涟漪,发放着一股热能,让她感觉到浑身的血在微微温烫。 这段大概只有两三分钟的缄默过程,竟能容纳着李善舫和樊浩梅奔腾澎湃的思潮,他们想得很多、很远、很乱、很杂,却又很美好、很舒服。 大家都明白再沉溺在这股复杂而带点浪漫的思潮之中,是危险的。 于是不约而同地赶紧打破这迷情的局面。 樊浩梅抱紧了双臂,准备张口说话,李善舫已经先发制人,问:“冷吗?” 这么简单的问题说出口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