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冰雪万里长征南极 (第2/3页)
天连续滑一小时,第二天两小时……滑雪时间逐日增加。到8月中旬,他终于可以和其他队员一样,全天全程滑雪了。他以意志和汗水打胜了冰雪长征途中的第一仗。 严峻的考验第一个星期的平静天气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暴风雪、冰隙区和低温。考察队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8月4日,一场强烈暴风雪袭来,持续了两天两夜,风速高达35至40米每秒。两个月内风速超过120公里每小时的日子竟有1/4。雪层常常达到一两米厚,有时几乎把狗埋在雪里,使得考察队无法前进。暴风雪来临时,天昏地暗,能见度极差。队员们有时连走在前面的雪橇都分辨不清;晚上从一个帐篷走到另一个帐篷都必须用绳子拴在身上,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从8月下旬起,考察队在南极半岛进入了这次横穿迷中最危险的巨大冰隙地区。 冰隙是因冰川的各个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造成的裂缝,表面常为冰雪覆盖,实际却是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沟。如果人或雪橇从上面经过,就有可能坠入沟底,造成伤亡,因此非常危险。拉雪撬的狗好几次掉进了冰隙。幸好都被救了上来。 恶劣的天气和自然条件,使考察队的行进速度大受影响,有时一天只能前进两三公里。因此通过南极半岛的时间要比预定计划慢得多。而这次横穿南极的最后一段路线将经过气温最低的“寒极”地带。为避免在南极的寒季(每年4月至10月)通过这一地带,遇到特别低温而使整个计划失败,必须采取措施把耽误的时间追赶回来。考察队经与设在智利蓬塔阿雷纳斯的大本营和在法国、美国的协调办公室联系,最后决定把雪橇的运载重量减到最低限度,把一切能扔的物品,包括备用的帐篷、睡袋、甚至替换的内衣及部分科学仪器全都扔掉,轻装前进,务必赶在寒季到来前抵达目的地。 10月中旬,考察队到达雷克斯山区,在接近赛普尔时,气温低达零下35到40摄氏度。从东边刮来的极地大风正好迎面扑向东进的考察队员,刺骨钻心,难以忍受。 一天下来,队员们的脸都肿了,每个人都有冻伤。6人中只有秦大河戴眼镜,脸部无法包严,金属镜架又特别凉,回而伤得比别人更重,尤其是鼻梁和眼皮处总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有段时间他干脆不戴眼镜,只戴防风镜,可这样又看不清前面的人和路。后来他干脆从身上穿着的特制绒裤上剪下一块用来包在脸上。这种材料既可挡风,又不妨碍呼吸。每天晚上把它取下时,上面都结有一大块冰。南极的风可怕,这是考察队员们的一致看法。当我问到秦大河这次横穿南极考察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风,南极的风实在太厉害了。” 顺利过极点考察队11月7日到达爱国者丘陵,走完了第一段2100公里的艰难路程。这个时间比预定计划晚了25天。秦大河和其他队员一样,虽然十分疲劳,但决心接受新的挑战,争取时间,及时到达极点。他们确定了无论如何要在40天内赶到极点的“绝对目标”。 11月10日,考察队重新踏上征途。暴风雪仍然是那样无情。虽然暖季已经开始,但最高气温也只有零下27摄氏度。最低温度则低达零下40摄氏度。考察队员们知道,现在需要的是抢时间。秦大河同队友们带着冻伤,天天迎着风雪严寒,以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向极点挺进。结果,他们在12月12日就胜利到达极点,32天时间完成了1200公里的路程,比原定的40天时间缩短了8天。 到达极点,表明考察队已取得了初步胜利。而且追回了在南极半岛失去的时间,使完成横穿任务的前景更为乐观。 12月15日,考察队从极点开始向苏联东方站进发。从极点到东方站这一带一直被视为“不可接近的区”,过去从未有人徒步经过这里。1959年至1960年暖季,苏联曾派一支机械化考察队进入该地区。他们的结论是这里气温太低、雪太松软,如徒步进去,很可能有进无出。东方站的温度平均在零下50摄氏度左右,还曾记录到零下89。9摄氏度的绝对最低气温。被称为世界之“寒极”。但是考察队的队员们并未被吓倒,他们加快步伐,兼程前进,仅用35天就走完了1400多公里的路程,于19 90年1月18日到达了东方站,平均每天行程40公里。他们的胜利向世界宣布:“不可接近的地区”是可以接近的。 抱病上征途秦大河在考察队负责采集冰雪样品等科学考察项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考察队员们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8点钟出发,有时一天要滑雪9到10个小时,仅在中午吃饭时停留半个小时。下午宿营时,还要忙于搭帐篷、做晚饭、喂狗、准备第二天的食物。大河说,一天下来,往往精疲力尽,此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把饭做好,可以吃了就睡。但是,正是在每天这疲劳不堪的时候,他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去挖雪坑,采集样品,观察雪的剖面变化等。考察队从南极半岛出发后,他一直坚持采样、观测和记录。他所采集的雪样将被送往中国、美国和法国的实验室进行氧、氢、同位素比率、痕量元素和化学成分的分析,以期建立某些元素的同位素与气候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些研究,有可能了解地球气候与环境近几万年来的变迁情况,从而掌握其今后演变的方向。 考察队离开极点后,进入“不可接近地区”。这对秦大河来说,可是个绝无仅有的好机会。因为在这里采集雪样最为理想,雪样未受任何污染和干扰,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他决定好好干一场。 12月18日,考察队来到极点以东约500公里的地方。秦大河不顾劳累,一口气挖了个两米半深的雪坑,开始进行观测、采样。由于采集雪样要避免污染,人手不宜多,所以他一直一个人干。他全神贯注地在坑里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早把寒冷、疲倦置之度外。可是,当他工作完毕时,他已经全身发软、毫无力气了。英国队员萨默斯把他拉出雪坑。当夜他就开始发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