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重生_核武器补全资料可跳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核武器补全资料可跳过 (第3/4页)

信系统瘫痪,在未来的“电子战”中将会大显身手。

    ·伽玛射线弹:它爆炸后尽管各种效应不大,也不会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敌人离开。所以它比氢弹、中子弹更高级,更有威慑力。

    ·感生辐射弹:是一种加强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产生感生放射性物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上造成放射性沾染,达到阻碍敌军和杀伤敌军的目的。

    ·冲击波弹:它是一种小型氢弹,采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术,减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辐射的作用,其爆炸后,部队可迅速进入爆炸区投入战斗。

    ·红汞核弹:它用红汞(氧化汞锑)作为中子源,由于不用原子弹作为中子源,所以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少,一般小型的红汞核弹只有一个棒球大小,但当量可达万吨。

    ·三相弹:用中心的原子弹和外部铀-238反射层共同激发中间的热核材料聚变,以得到大于氢弹的效力。

    [编辑本段]新世纪核武器路在何方

    ·减少数量废旧留新:有核国家(特别是美俄)裁掉了过时的、性能不够先进的核武器,但保留了性能较好的核武器。

    ·另辟蹊径变废为宝:一是改旧翻新。二是改大为小。

    ·提高质量推陈出新:新的世纪,核武器在数量急剧减少的同时,质量将不断得到提高。

    ·从长计议挑战军控:随着《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影响的不断扩大,继续发展传统核武器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大。

    ·以退为进攻防兼备:核大国在核力量的发展上大力推行导弹防御系统,使核武器由纯进攻型向攻防兼备型发展。

    [编辑本段]中国面临的核威胁

    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

    2002年1月8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核态势评估报告》,第一次将冷战后美国可能进行核攻击的对象明确为7个国家,中国首当其冲。美国人认为,如果发生台海战争等情况时,美国根据需要,可能动用核武。其实,美国早在1997年,就提出“美国必须通过核威慑和常规威慑挫败中俄野心”其实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的核心是中美能否开展和平利用核能技术合作的意向。

    中国内战的核威胁

    中国台湾是中国统一大业的一块心病。然而,分裂势力竟然利用核威胁以其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2004年1月,一篇由谭慎格执笔的发表在《中国简报》最新一期上的《台湾核武,北韩核武》一文,引起了强烈关注。文中披露,1995年,**一度主张重视研发核武。文章也指出,直到现在,台湾仍保有核武计划所需的完整蓝图及数据。实际上,在此之前,就有专家指出,台湾有研发核武器的能力,是潜在的准核地区。10年前,甚至有人预言了台海爆发核战的一幕。香港媒体称,如果有一天,**铤而走险,宣称台湾已拥有核武器,大陆将作何应对?

    周边核战争的核威胁

    如果朝鲜拥有核武器,朝鲜半岛的平衡将被打破。除此以外,南亚是另外一处核战争的火药桶。印度、巴基斯坦双方事实上存在“安全两难”困境,使得南亚地区仍可能因为对抗失控,引发核战争。

    1、放射性的基本概念

    某些物质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rou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物质的这种性质叫放射性。

    2、放射性污染来源及分类

    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核弹爆炸的瞬间,由炽热蒸汽和气体形成大球(即蘑菇云)携带着弹壳、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烟云上升,随着与空气的混合,辐射热逐渐损失,温度渐趋降低,于是气态物凝聚成微粒或附着在其它的尘粒上,最后沉降到地面。

    2)、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原子能工业的中心问题是核燃料的产生、使用与回收、核燃料循环的各个阶段均会产生“三废”能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3)、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目前,由于辐射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已使医用射线源成为主要的环境人工污染源。

    4)、其它各方面来源的放射性污染其它辐射污染来源可归纳为两类:一工业、医疗、军队、核舰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运输事故、遗失、偷窃、误用,以及废物处理等失去控制而对居民造成大剂量照射或污染环境;二是一般居民消费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如放射性发光表盘、夜光表以及彩色电视机产生的照射,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低,但也有研究的必要。

    3、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在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照射剂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住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4、放射性“三废”处理

    放射性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都不能将其消灭或破坏,只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