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相对胡言 (第5/5页)
rld出自莎士比亚『暴风雨』第五章第一景,原文是“Howbeauteousmandindis!Obravenewworld/Thathassuchpeoplein’t!”(人类有多么美!啊美丽的新世界,有这样的人在里头!)赫胥黎把BraveNewWorld作为自己的书名来用,也是指『美丽的新世界』的意思,并不是『勇敢的新世界』。但台湾的国民党同路人不懂莎士比亚,望文生义,翻成『勇敢的新世界』,勇过了头,闹出笑话来了。” “哎呀,朱仑,我现在得提议,让我们CakesandAle(吃喝玩乐)一下,赶走莎士比亚。” “你用了莎士比亚『第十二夜』(TwelfthNight)第二幕第三景的话:Artany摸rethanasteward?Dostthouthinkbecausethouartvirtuousthereshallbeno摸recakesandale?(你不过一管家耳,有什么好神气的?你自以为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吃喝玩乐了吗?)并且,那Maugham的一本书名,对不起,就叫CakesandAle,orTheSkeletonintheCup波ard,一九三○年出的。你看,大师,莎士比亚没那么好赶的。” “你提到毛姆,这个人写两个文人ThomasHardy(哈代)和HughWalpole(沃尔浦尔)的讽刺小说,不如一九二二年他写的那本OnaChineseScreen(在中国屏风上)。那本书里有一篇ThePhilosopher(哲学家),没提那哲学家的名字,写的是『辜鸿铭』。你大概不知道谁是辜鸿铭?” 朱仑摇摇头。 “总算抬出一个你不知道的。辜鸿铭是北京大学教授,是现代中国最保守的知识分子,有一次,在一家高级咖啡店中,他出现了,自己独坐一角,在看一本卷起来的线装书。另一桌有四个英国商人,忍不住对这还留着清朝辫子的老头儿评头论足,他们用的是骄傲的英语,言谈中挖苦这位中国老人和他的文化。忽然,这位老先生侧过头来,用典雅的牛津(Oxford)腔发声了,还夹杂着拉丁文,把四个英国人和他们的文化奚落一顿。四个人相顾失色,又惊奇无比,太不可思议了。毛姆不知道这个故事。他去拜访了辜鸿铭。辜鸿铭最后留了一首他写的英文诗给毛姆: Youlovedmenot:yourvoicewassweet; Youreyeswerefulloflaughter;yourhandsweretender。 Andthenyoulovedme:yourvoicewasbitter; Youreyeswerefulloftears;yourhandswerecruel。 Sad,sadthatloveshouldmakeyou Unlovable。 Icravedtheyearswouldquicklypass Thatyoumightlose Thebrightnessofyoureyes,thepeachbloo摸fyourskin, Andallthecruelsplendorofyouryouth。 ThenIalonewouldloveyou Andyouatlastwouldcare。 Thee女iousyearshavepassedfullsoon Andyouhavelost Thebrightnessofyoureyes,thepeachbloo摸fyourskin, Andallthecharmingsplendorofyouryouth。 Alas,Idonotloveyou AndIcarenotifyoucare。 没爱我时,你声音甜蜜, 你笑眼盈盈,你双手自在, 爱上我后,你声音愁苦、 你泪眼汪汪,你两手凄楚。 多么可悲,爱情使你不再可爱。 我盼年华流逝 你将失去 那时我爱你依旧, 你终知情。 年华匆匆流逝, 你终失去 眼睛明亮,皮肤透红 和青春的逼人光彩造型, 唉,我不再爱你了 你的一切,我已无情。 多么奇怪的一首诗!一个毛姆笔下的中国老哲人,他道尽了情海的起落与波澜。不过,从第一流的哲学境界来说,如果无法避免『爱情使你不再可爱』,就要在恋爱期中,赶在『年华流逝』前,把两人关系中止,如英国诗人Drayton(德雷顿)所说的,comeletuskissandpart,不必走到辜鸿铭这首诗的最后几段。爱情关系应该是主动的、爱情的尾声应该是提前的,不能主动与提前,『春蠢到死』,会很丑陋。” “胡言乱语了半天,你只谈你、你、你,谈到做上清朝的皇上了,你有没有想到十七岁何去何从?” “你说得是,六十七岁的太自私了。我们来谈十七岁。其实,比照『促夏夜之梦』的方法,要爱上一个人,很容易,但碰上一个可爱又值得爱的人,就不容易了。一个可爱女人一生中,会爱上一些人,也会被一些人爱,但是,她人是出色的,爱情遭遇未必出色,为什么?她像一具小提琴、名琴,什么人会在上面拉出音乐,完全是另一回事,那是另一种机缘、甚至奇缘,大体说来,优秀的十七岁女生都埋没了,因为,烂男人太多了、会演奏的高手太少了。” “那十七岁岂不太悲哀了?” “谁说不呢?看看BoothTarkington(布斯·塔肯顿)的小说SEVENTEEN(十七岁)吧,看看多少烂男人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