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_第三十六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第4/6页)

参加话剧《千秋大业》的演出,饰参谋、警卫员、打杂…

    这是小兵儿李雪健第一次到北京,眼界大开,更深深迷上了舞台,心中暗发决心:一定要争取留在北京,当专业演员。一开始运气似乎不错“四人帮”倒台了,《千秋大业》剧组解散后,二炮话剧队决定在借调来的人中留下几个搞专业,其中有李雪健。领导让他先回贵州探亲,并通知原所在部队,小兵李雪健自然是心花怒放,一路欢欣鼓舞回到贵州。见了父老乡亲,大家都为他高兴,都说“从小就看着这孩子会演戏,有出息,看看,进了北京啦。”可是没那么容易,待他再兴冲冲回到北京时,他被告知,计划有变,小兵儿李雪健还回你的业余宣传队去吧。李雪健一声都吭不出来,找个没人的地方吧哒吧哒掉眼泪,好多天都在借宿的地方看着一条晾衣裳的铁丝发呆。有人甚至担心他去寻死。幸得伯乐鲁威(即后来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渴望》的导演鲁晓威之父)指点迷津,李雪健才考取了空政文工团,以致日后中国影坛上又升起一颗明星。

    《李雪健艺术创作年表》上写着:一九七七年,考入空政文工团,在话剧《年轻的鹰》中饰作战参谋,在独幕剧《换不换》中饰战士赵大刚;一九七八年,在话剧《丹心谱》中饰群众;一九七九年,在话剧《陈毅出山》中饰匪兵甲、乙、匪兵班长、后出演主要配角交通员…

    这时李雪健又要尝尝从希望到失望的滋味了。《陈毅出山》要改成电影,李雪健第一个被导演看中。他激动得夜不成眠,这回可是演电影呀!这一下子在贵州的亲人就都能看见他演大戏啦!他甚至已经听见乡亲们的赞叹,已经看见了父母脸上的光彩,我们记得那是他想当演员的最初动力呀!好,试装,试演,李雪健尽心尽力,感觉不错,似乎希望正在成为现实,可到最后导演宣布被录用者名单时,却没有他。他只问了一句:“到底为什么?”导演说:“你长得老了点儿。”生性认真的李雪健,以为这是导演客气,他相信一定是自己演得不行。被选中的人要走了,要去演电影了,李雪健为他们高兴又为自己伤心,喝完了饯行酒,他独自回屋,没干别的,流泪,憋屈,怀疑自己是不是这块料,恨自己,还恨床单——把好端端的床单揉搓得差点成网。

    《年表》上写着:一九八0年,主演话剧《九·一三事件》,饰林彪…

    这是他成功的开始。他的同事说:“演林彪那会儿,李雪健走路的姿态都是林彪式的,常见他在院子里来回遛,犯魔症,脸色阴沉沉的。为演林彪他已经饿掉了二十斤rou,每次上台前还要少吃,他说‘这样一上台就有手冰凉的感觉’。”当时的空政文化部长黄河说:“把这小子化妆后搁天安门上能把人吓死。”外国记者从北京发出的消息写道:“扮演林彪的演员与这位前国防部长非常像,他刻画的林彪是一个病态的有偏执狂的人,用假嗓子念着晦涩的格言,引起观众一阵阵轰动。”有一次演出后,王光美同志上台慰问演员,走到李雪健面前愤怒地不与这个“副统帅”握手。李雪健先是一愣,但马上明白而且高兴了:成功了。

    随后是一个成功接着一个成功。《年表》上写着:初登银幕,在电影《天山行》中饰指导员于海洲…主演话剧《火热的心》饰梁子如…一九八四年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话剧《WM——我们》中饰主要角色…在故事片《钢锉将军》饰将军李力,获广电部一九八六至一九八七年度“政府奖”…在故事影片《鼓书艺人》中饰主角方宝庆…在故事影片《大侦探》中饰主角杜义甫…在电视剧《李大钊》中饰李大钊,获第十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在我国第一部室内剧《渴望》中饰宋大成,获第十一届“飞天奖”男配角奖、第九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男主角奖…主演故事影片《焦裕禄》,获广电部一九八九至一九九0

    年度“政府奖”、第十一届电影“金鸡奖”、第十四届电影“百花奖”…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颁发的“学会奖”…主演故事影片《四十不惑》…一九九一年,三次李雪健表演艺术研讨会分别在北京、天津、北京召开。

    一个好演员的标准是什么?我问过好多人,问过一般人,也问过内行。回答是:演什么像什么,一人千面,演谁是谁。不光形似,而且神似。不单单是性格的模仿,更要紧的是进人角色心里的世界。一位权威人士说:从演员的观点来看,占支配地位的是角色的处境,而不是角色的性格。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在考虑他们的处境,而不是在考虑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演员在扮演角色时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对角色处境的反应上,这样,演员一旦进人规定情境,便能产生与角色类似的真实思想和感情,才能创造出活生生的人来,否则就仅仅是某种僵硬的性格模型或脸谱。我想这正是李雪健成功的原因。

    但一个人要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他凭什么能够体会各类人的处境呢?他需要的是临时去体验生活吗?到工厂去十天,到农村去半个月,看看清洁工人如何用扫帚,听听汽车司机常说什么俏皮话,观察一下盲人怎样点烟,是吗?

    李雪健说:“这也是必要的。但要光是这样,演起戏来就仅仅是形似。但临时去看看,也许能引发你的联想,把你平时的生活积累调动出来。”

    对了,有目的地去体验生活与几十年随时随地的生活体验,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几天、几个月对某一类人物有意识地观察,和随时随地无功利性的对生活敏感的觉察、对一切人设身处地的理解,是绝难相比的。

    我问他:“你承认天才吗?”

    李雪健:“当然。但我说不清天才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呢?”

    我说:“跟你一样,说不清。但是有一点也许不错。平常的生活从一般人身边流过去没有什么反应,但从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