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讲冷暖人生 (第2/3页)
个故事里面张昭象个婆婆mama的大叔,孙权象个调皮捣蛋的侄子,就这么个感觉,这个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你出门多加件衣服,天冷,被子有没有盖好啊,这个老蹬被子,就这种感觉,这也没有什么,我们经常也看到大管家管着那个小少爷,有这种事,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人他是要变的,第一这个侄子他要长大的,而且他越做越大,他做到皇帝的,等他越做越大做到吴王,做到皇帝,你还是个唠唠叨叨的大叔,这个时候就不灵了吧,问题是张昭他不变啊。 应该是孙权称吴王之后,有一次在武昌钓鱼台,我再说一遍,武昌就是现在湖北省鄂州,鄂州是临长江的,江上有一个钓鱼台,不是咱那个钓鱼台国宾馆啊,孙权在那儿搞了个钓鱼台宴会厅,有天晚上大宴群臣,所有人都喝得七歪八倒,孙权大醉看大家都歪倒在这个地方,说来人啊,往他们脸上洒水,洒冷水,把他们弄起来,来来来,继续喝,今天非得有个人从台上掉下去才行,那才算喝好了,张昭听了这个话以后脸一拉,一句话不说,出门到他那“宝马”车上坐着生闷气,孙权想张昭呢?说张昭回他他那“宝马”车上去了,正在生气呢,孙权说哎呀,张公啊,今天晚上不是很快乐吗?干嘛呢?生什么气啊?张昭坐着:快乐,很快乐,告诉你说当年殷纣王把酒糟堆成山,把美酒做成池子,整天整天,整夜整夜地喝酒他也说很快乐,他没说不快乐。孙权没有办法:好,散会散会。这个实际上让孙权扫兴的,所以孙权第二次解释他为什么不任命张昭做丞相的时候,孙权就说得很清楚:大家知道丞相这个职务的重要性,而且丞相这个职务是要跟所有人联系的,此公性刚,这位老人家这个性子太刚烈了,当了丞相,人家肯定要提建议,提意见,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对不对,这些意见如果他多半是不会接受的,因为他刚啊,他刚愎啊,他不接受大家的意见,最后还不是弄得怨声载道,还不是弄得麻烦很多,这不是害了张公吗?从这个角度来说,张昭这个人不合适当丞相,但是我们要问,孙权选的那个孙邵他就合适吗? 画外音:根据前面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在张昭能不能当丞相这个问题上孙权给出的解释是张昭尽管水平很高,能力很强,功劳很大,但此人言行举止过于威严,性格过于刚烈,容易惹麻烦、遭抱怨,因此张昭的丞相之路就此打住,孙权任命了一个叫孙邵的担任东吴的第一位丞相,那么孙邵是何许人也?他难道比张昭更适合这个丞相之位吗? 好象也不合适,孙邵这个人我们知道是在《三国志》里面连传都没有的,第一任丞相连个传都留不下来,可见他没干什么事,我估计他就是没干什么事。那么孙权为什么选他呢,因此有第四种观点,就是孙权选择的第一任丞相原本就是个摆设,原本就不打算用一个什么相才来担任,关于这个问题田余庆先生是谈过的,田余庆先生在谈到张昭为什么没有当丞相的时候他说一方面张昭这个人一直是不直接主事的,就是从来没有直接管过事的,另一方面孙权这个人一直是大权在握的,就是说根据田先生的研究张昭这个人的重要性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前期他是很重要的,慢慢地,慢慢地,他就不直接管事了,但是我们就会问了既然张昭原本就不那么重要,孙权又不希望他的丞相重要,那么用张昭这个原本并不重要的去当那个并不希望重要的丞相那不是很合适吗?这又怎么解释呢?解释很简单,就是张昭不很重要,是因为他不直接主事,他没管事,他一管事他就重要了,他一当丞相他就管事嘛,他一管事他就重要,他一重要就变成什么结果呢? 就变成张昭也变重要了,丞相这个职务也变重要了,而孙权是既不希望张昭太重要,也不希望丞相太重要,所以他绝对不能用张昭做丞相,讲清楚了吗?那我们下面又要问了,孙权这个考虑他主要的不希望张昭重要呢还是不希望丞相重要,到底不希望哪个重要?我们先说张昭,孙权肯定是不希望张昭太重要的,为什么呢?张昭非同一般,前期那些老臣周瑜、鲁肃、吕蒙这些人在孙权设丞相职务之前已经去世了,那么老一代的、老一辈的就是张昭,而张昭又是什么呢?托孤之臣,而且孙策是说了这样话的“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当然这个话是孙策的非常之托,张昭也不会动不动就会把这个话拿出来的,总归不爽的或者不自在吧,万一拿出来呢,万一他作为丞相提出的建议和吴王的决策发生了冲突的时候,就是相权和皇权冲突的时候,他把这打牌打出来怎么办? 那时候听谁的,而且事实上张昭也以托孤之事自重,张昭退居二线以后基本上就是不来上班了,后来遇到一点事情孙权就去找他,到他家里去看他,张昭本来是跪坐在席位上,一看孙权来了,张昭马上避席,避席我们讲过了《汉代风云人物》,避席来表示尊敬,孙权马上跪坐,伸直腰子坐下来,坐定以后张昭就说了:说想当年,桓王和太后就是孙策和吴夫人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这句话很重,就是当年孙策和吴夫人可不是把老臣我交给你,可是把你交给老臣我的,讲清楚了这个帐,谁归谁管,可惜老臣这个人不知趣嘛,不会说话嘛,不会讨人喜欢嘛,所以受冷遇嘛,老臣以为这一辈子就死在荒郊野外了嘛,没想到陛下还来看老臣,看归看,老臣这个人这个性子是不会改的,老臣之所以这样做就因为太后和桓王托付了老臣,所老臣想什么就说什么,要老臣琢磨着别人的心思说人家喜欢听的话老臣做不到。 孙权没办法:是是是,你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吧,也是不爽的,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嘉和元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孙权已经当皇帝了,辽东太守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他装模作样地向吴国称臣,那么孙权就封他为燕王,然后派了一万人、两个人重要的大臣去封王,大家都说这个公孙渊这个人是靠不住的,这个人反复无常,是个小人,他肯定是忽悠我们的,我们就把他的使节打发回去给些钱,给个证书算了,孙权高兴得不得了,说不行,隆重地封他为燕王,所有人都去劝,没有用,张昭也去劝,还是没有用,然后张昭说了一句,孙权就驳一句,张昭说一句,孙权就驳一句,两个人说着说着话赶话,越赶这个矛盾就越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