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_出家证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出家证果 (第2/5页)

,与俗人无异,这样的出家,只是外表出家,内心并没有出家,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三、在家出家:虽然外表没有剃光头,身上也未曾穿僧服,但是心心念念地想出家。佛教里面最有名的维摩居士,就是一位典型人物,他虽然是位居士,实在是位大菩萨,他是在家庭里面过出家生活的,所以在座诸位,假使能够在家庭里面,诚心奉佛,严持戒律,过出家人的生活,在家里面也就等于出家,这真是太伟大了。

    四、出家出家:外表形式上剃光了头,穿着圆领方袍,是真的出家了;内心也非常清净,脱离家庭,一心一意地精进学佛,用功办道,这就是真正一个出家人,称为出家出家,出家,本来就应该做到这一点。

    以上是莲池大师对出家的分类。

    “识心达本”,识,就是认识,是个动词,假使名词的话,叫做心意识,好象眼识、耳识、鼻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都是名词,这里是认识的识,对我们的心、本性,应该有所认识。

    要知道,世间的一切法(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佛教称为法),从何而来?佛经说:“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可见心是个王,我们必须了解这个王。“达本”,达,就是了达,或者通达,就是有所了解。本,指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出家?主要的是对自己本心的源头,对自己本来的面目,要有所认识。总而言之,就是对我们的本性、真如佛性要有所了解。

    “解无为法”,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而说的,有为法,有所作为,所以是无常的,无为法,无所作为,如如不动的,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永远永远不会改变的,叫无为法,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真如、佛性,所以经文说:“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辞别了亲人,出了家。出了家并不是吃饱睡觉,无所事事的,而是要修行用功,寻找自己本心的源头,我们本来的面目要把它认识清楚,把无为法,我们的真如佛性找出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沙门,一个真正的出家人。

    讲到沙门,沙门是什么意思呢?在印度,不单是佛教的出家人叫沙门,在当时的婆罗门教,以及其他九十六种外道,只要是宗教师,都称为沙门。不过,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是“释种沙门”,也就是所有的比丘,叫沙门,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勤息”

    勤息两个字,把它分开说明白一点,勤,是勤修戒定慧;息,是息灭贪 痴。在积极方面,我们要用功,每天很精进地去修持戒定慧三学;在消极方面,我们要消灭内心贪 痴种种的烦恼。能够修持戒定慧,息灭贪 痴,就是真正的沙门了。

    沙门,在佛经里面有好多好多的种类,据《瑜伽师地论》说,有四种沙门:

    一、圣道沙门:这种出家人,解行都很殊胜,每天精进地钻研佛法,修行佛道,跟圣人一样地在用功,称为圣道沙门。

    二、说道沙门:对于经教下过一番功夫,能够通达,而且经常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叫说道沙门。

    三、活道沙门。活,就是生活,出了家做了出家人,以佛道维持自己的生活,好象一般替人家念经拜忏,接受供养的,就是属于活道沙门。

    四、污道沙门:虽然出了家,名称叫沙门,但是破戒犯斋,出家人应该做的工作没有去做,反而污辱了沙门的名称,污染了佛门,这就是污道沙门。

    在律藏中,也有四种沙门:

    威仪沙门:这一种出家人的举止行动都能够如法如律,仪态庄严,具有摄服力,令人见了肃然起敬,称为威仪沙门。

    形服沙门:外表形态、服装看起来都是出家人的样子,却没有出家人所应具有的素质,内涵,叫形服沙门。

    名闻沙门:以名声远播,说起他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就是名闻沙门。

    实行沙门:奉行佛法,严持戒律,尽出家人的本份,老实修行,处处显现出家人的气质,便是实行沙门。

    那么,做了沙门应该怎么样呢?“常行二百五十戒”,常常地修行二百五十条戒律。讲到戒,一般分为在家戒和出家戒,在家戒,好象在座诸位,要受戒的话,就是受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戒,象比丘就要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戒,还有沙弥十戒,这是一般所说的戒条。

    你要知道,本经的听众,它的当机众,都是出家人,假使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对在座诸位讲,就不会说是二百五十戒了,我们今天也有当机众,所以,我特别提出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做一个佛教徒,最起码应该守五戒。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是佛教的根本戒条,比丘也好,比丘尼也好,沙弥(尼)也好,纵然受几百条戒,最根本的,还是这五条戒。五戒是:

    不杀生:爱惜生命,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每个人都贪生怕死的,就是小小的蚊虫蚂蚁,你想要把它打死,它就会赶快逃,赶快飞。生命是最可贵的,所以佛教第一条戒不可以随便杀生,不但不可以杀人,连小动物都不可以杀死的。

    不偷盗:讲到偷盗,佛学称为“不与取”,人家送东西给我们,另当别论。要是人家的东西,不经过他的同意便随意拿过来,就犯了盗戒。人家的东西,偷偷地取得,叫做偷;用武力去抢,就是盗了。不管是暗中拿人家的东西,或者明目张胆地去抢劫人家的东西,在佛教里面,都是犯了第二条根本大戒──偷盗。

    不邪yin:yin是男女的性行为,在家居士,正式的夫妇,为了传宗接代,行周公之礼,是正当的,佛并不反对,但既然有了家庭,有了夫妇关系,就不可以到外面“拈花惹草”,或者“红杏出墙”不三不四地乱搞,就叫做邪yin,佛教是禁止的。

    不妄语:妄语,就是随便说话骗人家,甚至于恶口骂人,都是不应该的。做一个正人君子,必须言而有信,讲出来的话,要很文雅的,那些粗话,不可以随便从我们的口中跳出来。

    不饮酒:酒本身是没有罪过的,问题是酒喝多了就会乱性,一个人失去了理智,往往为非作歹,什么坏事情都做得出来,所以酒是要禁止喝的。

    关于五戒,依戒律说,前面四种是性戒,它的本质就是有罪的,第五种酒,是遮戒,遮,就是停止、不可以。佛教讲五戒,完全是做人的道理。不但佛教讲五戒,儒家也是讲五戒的,只是名词换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