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_举难劝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举难劝修 (第2/6页)

夫妇的功德太大了!”

    供养一条脏兮兮的破裤子,居然有大功德,大家都疑惑地看着释迦牟尼佛。

    “这对夫妇,由于前世吝啬,不肯种福和供养,才造成今世的贫困。现在他们能够舍己、虔诚地布施,他的功德太大了,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福报!”

    释迦牟尼佛慈祥地为大家解释。

    就在这时候,国王也来听法,一听到这事,既是深受感动,同时又感到非常愧疚,他认为自己身为一国之主,居然有人民穷得夫妇两人共穿一条裤子,这是他的过咎。所以,马上派人把吃的、穿的,往这对贫苦夫妇的家里送去。

    这就是他们夫妇虔诚布施供养的善报。

    后来,这对夫妇吃的、穿的都有了,生活改善了,也来听释迦牟尼佛讲经,甚至于修持,随即证得了须陀洹果(初果),可见贫穷布施虽然难,只要肯发心,马上获得了报应。最怕的是贫穷而怨天尤人,愤世嫉俗,障碍了布施的因缘。

    从前清和姑在世的时候,有一句名言:“缘题不是比家伙。”(闽南话)意思是:我们布施结缘,不是比家当的,不是说百万、千万的富翁就会捐了很多钱,穷人就没有办法供养了。事实不然,在我们目前这个社会,好多富豪也是一毛不拔的,倒是那些真正三餐不继的人家,由于自己身受其苦,反而能够同情、体恤人家,肯发心去救济别人。

    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对眼前苦难的环境,必须认清,要尽到佛教徒的责任,打开我们的心胸,发慈悲心,共同来维持国家社会的安定,救济苦难的大众,这样才是佛教徒聊表尽了一分责任。

    还有,我们每天修持,多念阿弥陀佛、往生咒,以这样的功德,回向给这一次大地震上千罹难的人们,回向他们到西方去,这样,算尽了做一个佛教徒的心。

    二、豪贵学道难:这跟上面的“贫穷布施难”刚好相反,前面讲的是穷人,这里讲发了财的人。豪,就是富豪,万贯家财。贵,就是很尊贵,也可以说是荣华富贵。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你叫他来学道,确实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我们想一想,有钱人家,就拿他的衣食住行来说吧,他们是很考究吃的,所谓山珍海味,在家里吃饭嫌不够味,今天到这家餐馆吃,明天又到那家餐馆吃。穿的是高贵质料的名牌服装,中午参加宴会穿这样的衣服,晚上赴宴又是穿另一套衣服,每天更换衣服和装饰,已经忙不了啦。住的是高尚房宅,设备现代化,一件装饰品往往是价值上千上万。出门行的,交通工具是最流行最现代化的汽车。总而言之,他的生活非常的享受,一出门前护后拥,一呼百应,而且交游广阔,每天有让他应接不暇的活动,又是日理万机,实在是忙不完的。试想,这样的人,当他尽情享受,为名利物欲所包围,叫他来学佛、修行,可能吗?真是太困难了。你们今天在座的,能够从百忙当中,放下所有的应酬,而来听经,是难能可贵的!

    有两句成语,所谓“饱暖生yin欲,饥寒发道心”,有钱,吃的、喝的、穿的,都很充裕,一个人由于太富裕了,生yin欲,往往被情欲所包围困住了。反过来说,贫苦人家,连衣食都成问题,饥寒反而使他容易激发起道心来。

    所以,豪贵学道难是人的二十种难当中的第二种。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本来是个皇太子,可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因为他有高深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他视王位如过隙尘土,放弃了人生的一切荣华富贵,毅然出家修道,结果,他成为无上的佛陀,永远值得我们崇敬的。可见,只要肯发心、精进向学,豪贵学道就不难了。

    三、弃命必死难:弃,就是抛弃、舍弃。命,就是生命。弃命,就是要抛弃、舍弃我们的生命,实在是不容易办到的;试想,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谁不贪生怕死呢?连最小的蚊虫蚂蚁,如果伸手向它打去,它必定马上跑掉,赶快飞走,可见要舍弃自己的生命,谈何容易!

    但是,世界上许多的圣贤,的确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尽管死是艰难的,但是他为了完成他的理想,他把死看成回家,看得很平常。儒家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为了完成仁慈,为了尽到道义,虽说“千古艰难唯一死”,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不畏死,能牺牲的人,真是太伟大了。

    儒家又谈到“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有的死得很有价值,有的死得象一根毛那样的轻。看看,那许多为国捐躯、成仁的烈士,为了热爱国家,保卫国家,他不惜牺牲了生命,死得轰轰烈烈的。历史上的文天祥、史可法壮烈牺牲的事迹,凡是读过中国历史,都知道的。就谈谈近代吧,华侨义山杨(光 )总领事和抗日游击队的纪念碑,都是华人在菲律滨,为了卫国护民,反抗日本侵略者而洒热血,抛头颅,牺牲自己的生命。

    佛教许多的高僧,为了维护圣教,不惜舍身以殉教,象过去越南,好多的高僧自焚,用汽油浇在身上把自己焚烧了,谁不怕死?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保卫佛教!这样死法,实在是有重于泰山,那么伟大,也是死得有价值的。

    在古文里面,也说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追求真理,我们早上能够听到真理、圣道,纵然晚上死了也无所谓,这是为法忘躯。在佛教里面,许多佛菩萨,都有这样的事迹记载,都是视死如归的,这说明死有重于泰山。人生自古谁无死,传说中的彭祖,活到八百岁,最后还是免不了一死,但是死要死得有价值。

    另有一种人,为非作歹,铤而走险,抢家劫舍,为政府逮捕,最后难逃法网,这种死太不值得了,好象鸿鸟的毛,轻微得不足轻重。举个例子来说,台湾有一个名叫马晓滨的青年,是从大陆去的,因为他绑票被抓到,政府再三的审察,判决死刑。他的meimei马小琴,特地到台湾,为哥哥请求社会援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人权会,都极力为他争取免除死刑,但是,台湾的治安太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