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飞乘朔风 (第2/6页)
(西元四二一年)将此地建设成一个城壁周围三十里的广大都城。以后,这儿就一直是以政治、军事、佛教文化、和北边及西方交易的中心地而繁荣。 可是,孝文帝却对这样的平城不满。这儿虽是要害之地,也是传统的京城,但当魏的领土拓展直至黄河以南之际。平城的位置就嫌过于偏北了!若是考虑到将来的天下统一的话,就最好是把国都南迁。 “迁到洛阳去吧!” 孝文帝下了这样的决断。可是,就算是皇帝的决断,也不能够立刻就实行呀!北方骑马民族出身的贵族和重臣们,尽皆满足于平城的生活,如果要他们一下就迁都洛阳的话,是一定会遭到反对的,处理得不好的话,还可能会引发武力反抗的! 于是孝文帝和心腹任城王元迅展开的绵密的讨论,决定带领二十万军队亲征南朝。在作了如此宣言之后,不只是军队,他连文官、宫女、宦官等都一起带了南下。他们花了三十天的时间到达洛阳,在休养之后,他穿了甲胄爬上马匹,告诉廷臣们准备再度南下。 廷臣们都在孝文帝的马前平伏道: “臣等有话向圣上请奏,目前希望南征的就只有圣上一人,动无用之兵以招天下之乱并非圣王之道,还请圣上能够三思!” “联想统一天下,让万民能够过着和平的生活,不要阻拦我!” 当孝文帝要再策马前进时,任城王也在马前平伏了下去: “臣也请求圣上三思,希望能够英断停止南征广 “是吗?如果连任城都这么说的话,那就暂时中止南征,再看看状况好了。” 廷臣们不禁响起了一阵欢呼。但孝文帝却故意提高了声音: “可是也不能这么容易地就回去平城,为了安定黄河以南的领土,朕就先在洛阳停留一段时间好了,这样可以喝了’ 廷臣们虽然感到茫然,想要再劝阻皇帝,但是却什么办法也没有。全员就这样子被留在洛阳,朝廷也随之在洛阳开始运作,这是魏太和十七年(西元四九四年)的事情。而平城的政府机构全部移动完毕,完全迁都成功,则是在两年后的事。 于是洛阳就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为建康之外地上少数的大都会。走在洛阳的街道上,除了有汉人和北方出身的骑马民族之外,从西方而来的红毛碧眼的异国人也所在多有,连僧侣和尼姑都不少。而从西边的城门见到商队人城、骆驼队列的那种铃声,则是梁都建康所听不到的。 “这个洛阳已成为天下之京了!” 由于这儿和建康不同的干燥空气,使得落日的颜色更浓,在深红、金黄、和紫色所交织的光影中,中山王缓缓地策马前进着。 九月,平南将军杨大眼又再被任命为平东将军;而开国公萧宝寅则被任命为镇东将军,这些就是为了南征而定的人事体制了。II 天监五年十月。 冬天已经开始。从遥远北方高原所发的风,很快地就赶过了万里的旷野,越过淮河一路吹到钟离城中。 钟高是梁的北徐州政厅所在,也是勇将昌义之率三千兵力镇守淮河南岸之所在。自洛口三十万梁军惨败以来,好不容易拣回一条命的昌义之就养成了一日不欠,立于城壁之上眺望淮河北岸的习惯。他深信着总有一天淮河的北岸会林立起魏军的军旗,以一百二十年来仅见的大军展开渡河攻击的。 这一天,吹起的朔风强劲,连城壁上飘拂着的军旗看来都很冷似的。灰云遮天,淮河的水泛着钝样的光辉,让看的人心情都会不好起来。淮河的两岸如要再重染绿色的话,大概都要再等半年的时间。 突然之间—— “魏军来袭!” 从望楼之上,监视着淮河北岸的卫兵狂叫着: “前所未见的大军逼进了堆河北岸,盖满了原野,一直埋没到地平线的尽头广 昌义之直觉地感到这份报告并不夸大,他无言地登上了城壁,记室梁山伯则跟在他的身边。 昌义之将视线投向风吹来的方向。 在淮河的北岸,似乎起了什么蚤动,看来虽像是地上的云影,但四处又有光点透出,像波狼一样涌动着,那些全都是甲胄和刀枪在阳光之下的反射。 “使君!那个是中山王的军旗吗y’ 因为梁山伯的声音而往其目光所见看去,的确见到了一个既高又 大的军旗,在黑色的背景上以银色写得大大的“征东大a军元英” “是吗?中山王他自己来了呀!” 昌义之提高了声音对着北岸大叫道: “来得好,中山王!而且不是合肥,而是这个钟离,欢迎欢迎2即使是败了,我这昌义之之名也会传于后世的,真是感谢你了!” 昌义之的左右排了一排兵士,大家均对着淮河的北岸大叫着。而当看到了有名敌将之军旗后,便向上官及徐友报告道: “也看到了平东将军杨大眼的军旗!” “还有镇东将军萧宝寅的!” 兵士们的声音因兴奋而震颤着。 “征东、平东和镇东都到了,那大概安东将军也应该在哪儿吧!” 在笑声之中,昌义之对记事梁山伯说道: “赶快写份战报吧!在完全被包围之前,要赶快让急使送到建康去才行!” “知道了,现在立刻去写!” 在从城壁上赶下来后,梁山伯回到北徐州政厅内自己的房间内.在从仆迅速地磨墨之后;就立刻下笔。写这篇文章并不需要苦于思考文案,在兴奋之中振笔疾书,一口气写好。连墨都还没全干,就赶紧拿到了城墙上的昌义之眼前。 昌义之读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