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国士总相惜 (第2/3页)
使得张謇的心绪败坏之极,再也无意于在仕途上苟且沉浮,只愿如一只自由野性的“海鸟”在四方任意翱翔。不过,张謇尽管已不愿再受官场的束缚,却也不甘心就此终老林间泉下,自己的一身所学,怎也要做出一分一毫的有用之事来。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张謇迎来了冯华的殷殷相邀,两江总督刘坤一受冯华所托亲至南通,延请他前往旅大经济特别区供职。 冯华的邀请立刻让张謇心中再生波澜,虽然他刚刚下定决心不再出仕,但此次邀请自己的是唯一让人感到大清国还有希望的冯华,自己先前的那个决定是不是还要继续坚持?最初,张謇也只以为冯华是在大清生死存亡之际,横空出世的一员中兴名将。虽然他也对义勇军在辽东的几场大胜振奋不已,但并没有对冯华特别加以关注。可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变法自强疏》以及旅大经济特别区的设立却让张謇感到了极大的震动和鼓舞,冯华的一些想法不但与自己不谋而合,而且还有许多观点十分新颖和发人深省。 不过,冯华最让张謇感到由衷佩服的还不是以上这些,义勇军千里迢迢,渡海援台所展现出的凛然大义才最让他心动。对于这样一个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为国为民之心的“国之英杰”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几经考虑,张謇终于决定先到旅大特区看看,然后再决定自己今后的去留。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刚至旅顺口就被冯华探知了行踪,一下将他原来的计划和安排全部打乱。 马车缓缓由南门进入到旅顺城中,张謇禁不住为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此时虽已距离“旅顺大屠杀”将近一年,但旅顺通衙却仍是一片颓垣断壁、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街上行人寥寥,异常冷清,被日军炮火蹂躏的痕迹比比皆是,坍塌的房屋,长满荒草的废墟,让人怎么也无法想象这就是北洋海军曾经引以为傲的两大海军基地之一的旅顺口。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下有洼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鲸鹏相摩图一啖,伸手欲攫终不敢。谓山可撼海易填,闻到敌军蹈背来。”长长舒了一口气,张謇喟然一叹:“此刻再读黄公度(黄遵宪,字公度)的这首《哀旅顺》,心中方才别有怀抱,真是写尽了旅顺口的盛衰与荣辱。唉,我中华何时才能一雪前耻,再扬国威呀!” 闻听此言,坐在张謇身旁的冯华,脸上的神情也是倏然一暗。稍微沉默了一小会儿,他语气无比沉重的应道:“其实如今旅顺的面貌,与义勇军刚接收它时相比已经好了许多,真正令人至今想起来仍倍感愤懑的是倭贼曾经制造的旅顺大屠杀。当时的旅顺尸骨如山,血流成河,无处不是火光血海、焦土废墟,致使苍天都为之流泪,大海亦为之悲鸣。此仇不报,何以面对国人?此耻不雪,何以振兴中华?” 张謇被震撼住了,从冯华异常沉痛的话语声中,他感觉得出来这一番言语确确实实发自肺腑。冯华那渴望中华崛起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自己的心湖也不自觉地随着他激昂而又深沉的话语荡漾起伏、心潮彭湃… 秋夜是如此凄清,几度乍起的萧瑟秋风不停地摇曳着树枝,将枝头那开始变黄的树叶一片片吹落。看着一片、一片在秋风中飞舞飘零的黄叶,张謇宁静的心头微微泛起了一丝对故乡的思念。不过,这淡淡的乡愁也只是稍闪即逝,很快他的思绪就再次回到了刚才与冯华的那番至今仍令自己感到兴奋的长谈上来。 看到侍卫上完茶又静静退了出去,冯华开口道:“啬庵先生,您今次能来旅顺,冯华真是喜出望外。‘国家不幸,强虏逞威’,冯华以侥天之幸建微末之功,却被皇上授予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心中实在是惶恐之至。冯华归自西洋,尽管对西学有所涉猎,但于中学却颇为生疏,而义勇军中也是好勇斗狠之徒居多,于内政建设并无擅长之人。冯华每每思之,常有力不从心之感,深恐有负圣恩,故才恳请岘帅代为延请先生。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冯华不才,亦不忍我中华就此沉沦,还望先生能体谅晚辈的这番苦心,予以大力相助!” 冯华的这番话语情真意切,听得张謇悚然动容:自己不甘于终老田园,不也正是为了中华的昌盛,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吗!本来张謇做出先到旅大特区看看的决定,就是已经在心中做出了决断,否则当初一口回绝就是了。今日到达旅顺口之后,冯华看似鲁莽的不期而至以及他谦恭却不乏诚挚的言谈举止更加坚定了张謇的判断,冯华确实是值得他改变决定的英杰霸才,旅大特区也会让他的一身所学能够有用武之地。 张謇不是优柔寡断之人,既然冯华当面提出了邀请,既然自己已经做出了决断,又何必再惺惺作态。当下,他只是略微一沉吟,即洒然笑道:“张謇何德何能,竟蒙将军如此高看。謇自幼亦怀经世报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