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_卷六十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六十三 (第4/5页)

员,诏分纪、志、列传刊修官,有改除者以书自随。久之,致仕。大安三年卒,年七十八,谥文献。怀英致仕后,章宗诏直学士陈大任继成《辽史》云。

    部分译文

    韩昉,字公美,燕京人。他的先人在辽国做官,几代官运亨通,地位显达。韩昉五岁丧父,哭泣能尽哀。辽天庆二年(1112),韩昉高中进士第一名。补任右拾遗的官职,后转史馆修撰。曾迁任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又加任卫尉卿、知制诰,并充任高丽国信使。

    高丽国虽然过去就和我朝互通友好,但是在天会四年(1126),他们奉表称藩而不肯进献有诺言条款的誓表,屡次派人去要盟约,都不得要领。而韩昉又到高丽,再三督促。高丽征求国中读书知古今的人,商榷宗旨措辞,让酬答有针对性。大概经过十天才开始设对。他们对韩昉说:“我们小国侍奉辽、宋二百年来没有誓表,不曾失藩臣礼。现在侍奉贵国应当和对辽、宋是同样的礼节。而屡次盟誓却常常违犯是圣人所不赞许的,一定不敢用誓表。”韩昉说:“贵国一定要用古代的礼制,那么舜帝五年出巡狩猎一次,诸位后妃四出朝拜;周代六年五服一朝,并且六年君王才巡幸一次,诸侯各自向方岳朝拜,现今天子正在西部狩猎,贵国也应当随从向西朝会了。”高丽人无言以对,才说:“这件事情慢慢商议。”韩昉说:“进誓表朝会,一句话就决定了。”于是高丽才进誓表像约定的那样,韩昉还朝。宗干非常高兴,说“:如果不是卿前往,谁能办成这件事?”因此对执事的人说“:从今天开始出境的使者都应当选择。”

    第二年(1127),加授韩昉昭文馆直学士之职,兼任堂后官,再加授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后改任礼部尚书,迁升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尚书之职如故。韩昉自从天会十二年(1134)进入礼部,在职共七年。当时,朝廷刚开始讨论礼仪,有的制度沿袭前朝,有的制度要改革,所以韩昉在礼部兼任太常卿时间很久。后被任命为济南府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四年(1144),上表请求辞去官职,未获批准。六年(1146),再次上表请求辞职,又拜汴京留守,封郓国公。韩昉仍像当初那样请求辞职,结果按仪同三司的待遇辞了职。天德初年(1149),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韩昉逝世的时候,是六十八岁。

    韩昉性情仁厚,待人接物很宽厚。有个家奴告韩昉把马送给叛徒资助他逃出边境,经考查没有这事,有司把这个家奴还给韩昉,韩昉待他像以前一样,说:“奴才诬告主人有罪,是为了求得好人,有什么值得怪他的呢?”人们称韩昉为长者。韩昉地位虽然尊贵,读书从不曾中断,书不离手,善于写文章,最擅长的是起草诏册,他的著作《太祖睿德神功碑》,当时很被世人称道。自从出使高丽归来,后来高丽使者到我朝一定问候韩昉是否安好。

    胡砺,字元化,是磁州武安人。少年时代就特别好学。天会年间,大军下河北,胡砺被军士劫掠,走到燕地,胡砺逃跑躲藏在香山寺,和雇工们处在一起。韩昉看见对他很惊异,让他赋诗来看他的学问,胡砺cao笔写来,立刻写成,思路清晰,韩昉高兴极了,就安置在自己门下,让他跟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一同教育他们,从此胡砺的学业天天有长进。韩昉曾经对人说:“胡生的才能一日千里,他日必将闻名于世。”十年(1132),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右拾遗的职务,掌握翰林修撰的权力。时间长了,改任定州观察判官。定州的学校是河朔最好的,士子聚居在这里求学的常常以百来计数,胡砺督促教育,乐此不倦,经他指点教授的全部是场屋上游,他的程文即科举考试作为示范的文章,被称为“元化格”

    皇统初年(1141),胡砺是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胡砺性格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到汴京,取道真定,在漕司设宴。胡砺想就座,高桢教训他,胡砺说“: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相会自然应有宾主礼。”高桢说“:你他日做了省级官员该当如何?”胡砺说:“当官则行,也没什么要避讳的。”高桢因为他出言雄壮,改变了态度向他道歉。

    胡砺改任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残暴凶狠,蔑视同僚和下属,胡砺常常以礼折服他,郡守惭愧,完全服了他,把郡事一概委托胡砺。深州所辖五个县,按惯例应该设置弓手一百多名,少者也得六七十人,一年要征收民间钱财五千多万作为这些弓手的酬金。这些弓手都是市井无赖,以缉盗为名,所到之处sao扰百姓。胡砺知道了其中的弊病,全部罢免了这些弓手,接着流传一些谣言,说“某日盗贼要发难,将杀通守。”有人请求胡砺防备,胡砺说:“盗贼所贪图的是钱财罢了,吾贫穷到这个地步,有什么防备的?”当天晚上,命令公署撤除警卫,竟然平安无事。

    胡砺又被授翰林修撰,迁任礼部郎中,一时各种典礼如何举行多由胡砺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都到庙堂恭贺,独有胡砺不下跪。海陵问他为什么不跪,胡砺拿政令来答对,并且说“:着朝服下跪,是见君父的礼。”海陵深深器重他。天德初年(1149),胡砺再次升迁为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因为母亲丧事离职。服丧期满任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王对胡砺说:“彦恭官位在卿以下,因为他过去的功劳,所以让卿当副使。”胡砺又迁任翰林学士,改任刑部尚书。海陵王出巡,胡砺作为护驾侍从人员到汴京,不幸得了病,海陵数次派人临床慰问,胡砺逝世,海陵深切哀悼十分痛惜。胡砺享年五十五岁。

    王竞,字无竞,彰德人。机警聪敏,勤奋好学,十七岁就借助于父祖的功绩补官。宋宣和年间,王竞在太学两次考试合格,被任屯留主簿。进入当朝后,授职大宁县令,历任宝胜盐官,又转为河内县令。这一年地方发生了饥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