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天下风翔万里动 (第3/6页)
关闭渲关,联合各地友军的造反势力,结成联盟,壮大力量。 下策:迅速占领东都洛阳,以此地为据点,举旗造反。 “上策需要速战速决。中策是持久战,这二个方案请选择其一” “占据洛阳是下策吗?” “是的。” 但是,杨玄感想: “占领洛阳可以表示为天下伸张正义,实行中策的话,去长安远途中的阻碍太多,上策要与征辽大军正面决战,如果出现用军从背后杀过来的情况,将全军被歼——、” 要拒绝李密的献策,杨玄感的理由是: 其一,洛阳城内住着很多参加征辽之役的高级将领的家瞩,如果抓到他们作为人质,就会动摇军心,不少将领会背叛杨帝,至少也会达到削弱隋军士气的目的。 其二,当时洛阳是全国水陆交通的枢纽,也是物资的集散地,世界上最大的粮仓。这个仓库后来到了唐玄宗时代储藏了米麦五百人十三石,扬帝时代平时也储藏了四、五百万石。全国粮食有一半藏在这儿,占领了洛阳,长安将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的窘况。长安位于渭水河流域的关中平原,也有谷仓,但单靠这儿生产的粮食养活不了长安众多的人口。 洛阳城具备特殊的地位,所以杨玄感认为,着眼洛阳是绝对不会错的。他只考虑到了占领了洛阳之后的事,认为: 一控制了洛阳就能得天下。” 但李密担心的是,究竟能不能占领洛阳城的问题: “楚国公,请听我说,眼下洛阳的防御比起长安要坚固。洛阳离我们近,对征江大军说来也不远,在我们攻洛阳时,如果防军反过过头把我们堵在城外,我军的尸体将遍布城下。” 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意见: “法主,您学识渊博,但没有实战的经验。说在部队打仗我是内行,您在打完仗以后再考虑那么多吧!” 进攻洛阳时由杨玄感亲自指挥,他.的两个弟弟杨玄挺、杨积善协助实战指挥,杨玄感请求以前帮助他为征辽大军筹集粮草的朝请大夫游元协助他工作,遭到拒绝,游元说: “你家受到朝廷的厚爱,你的父亲逝世时得到很隆重的厚葬,墓上还没干,你就造起反了,你还是人吗?” 杨玄感再三请求他共谋大业,全遭拒绝。最后拔剑逼迫他,还是不答应,杨玄感一气之下杀死了游元。杨帝知道此事甚哀,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官位由其子继承。 杨玄感起兵时约万人,起兵地点是黎阳,在现在河南省的最北部,他英勇作战,毫无惧伯,率兵直奔洛阳。这时离他最近的,是拥有军队的老将军卫玄,率四万大军急速赶来,却遭伏击,蒙受了沉重的打击。 战场上杨玄感一马当先,高声呼喊着找卫玄单挑,为国屡立战功的卫玄当时已经七十五岁了,已不是单骑独战的年纪了,假如再年轻四十岁,杨玄感根本不可能取胜。卫玄的幕僚也都是年老的指挥官,见势不妙,就乘马脱逃,杨玄感催马追杀,差点要了他们的老命。 官军大败,杨玄感乘胜追击,势不可当,兵败如山倒,官军溃不成军,血染杀场,活着的官军在以后很长的时间中,梦中常被“杨玄感的杀声”半夜惊醒。 m 杨玄感的队伍与官军作战,连连告捷,士气大振,在向洛阳进军的途中,人数猛增到十万,很多对杨帝不满的士兵都投靠他,杨玄感靠自己的武艺和才能以及父亲的名声,在各地影响力很大,与他相呼应,在隋朝辽阔疆土上造反的人纷纷揭竿而起。杨玄感节节胜利的消息传到杨帝耳中,扬帝惊觉到必须遏止叛乱,不然后果难办,讨伐高丽的战斗将不能继续下去。 实际上杨玄感本人造反,却做贼捉贼,打着讨伐叛逆来护儿的旗号,这激怒了荣国公来护儿。 来护儿骂道: “大胆毛贼,依仗着老子的名声,人还没死就来贬我,让你尝尝老爷我的厉害!” 于是他带领B己引以为做的三个儿子来讨伐反军,扬言决不饶了这黄口小儿。 大丈夫杨玄感向老将来护儿发起了挑战。 宇文达向杨帝进言,说明国内局势紧张,应该把征辽大军直接撤回,扬帝接受了,下令解除围攻新城。第二次征辽之役就此中断,开始撤兵,架在辽河上的桥原封不动地留下,将士悄悄地向后转移。 “万一楚国公和高丽串通一气的话,咱们该怎么办于’贺廷玉问道。 “倘若如此,过长城时可要豁出去了。”木兰回答。 骑在马上的木兰和贺廷玉面面相觑。他们在想,如果杨玄感把大军埋伏到长安东部,切断征辽大军与后方的联系,高丽军再从东部追击,官军可就惨了。还有,各地纷纷造反,突厥军若从北方乘隙而人,事态将更严重。 果然,高丽军立刻对隋军进行追击,很明显地,科斯政把隋的军情泄露给高丽了。场市对他恨之人骨。 追击的高丽军,在勇猛及残忍这一方面,上次征辽之役中隋军早有体会。隋军顽强的反击,指挥殿军的是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他并不是一位用兵机巧的人,也不是一个身处险境会惧怕的人,和敌军接触时,很快地就形成胶着战的状况,他这种诚恳得有些鸯钝的个性很受杨帝重喜爱,敬称他“李大将军”李景在军队尾部和高丽军恶战苦斗,令敌方无隙可乘,顺利地完成了殿军的大任。 隋军到了长城之后,从东向西前进。造反的谋主李密最担心的就是隋军西撤,如今真变成这样了。隋军在高丽军穷追猛打的情况下反而短期间完成了撤军行动,显示出征辽大军的将帅并非全是无能之辈,也说明扬帝任命李景为殿军总帅是正确的。 但是,即使回到国内,征辽军仍然必须面对欠缺军粮的困局。 第一回征辽出动了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从粮食到军队的军用品盔甲、衣物都由官府提供,军队只消费,不生产,本来生产第一线上的劳力就不够,还要怞调劳力去充军,这几年生产总发展不起来。中国幅员辽阔,黄河下游谷物生产地区遭旱涝灾害,其他地方也会有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