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有缘_第三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第13/13页)

晓得这条道理,而是以此作为缓冲,好让我的脑筋活动,想出个应付的办法来。

    对方答:“阮小姐不愧是明白人!”

    “不,不,不!”我慌忙说:“我就是不明白,以回扣为收益,是鬼鬼祟祟的令公司的利润中饱私囊,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如果我们觉得顺风给了导游的薪金以及他所得到的小账仍低于市价水平,应该名正言顺地加薪,不必如此扭横折曲地令他们增加收入。”

    在场镑人都微微蠕动着身子,脸上有了一点点的笑容,只这位襄里例外。

    我继续问个清楚:“究竟是不是顺风导游的薪金在行内是偏低呢?”

    戴襄答得并不爽快,颇有一点类似老板的吞吞吐吐,说:“人心是不知足的,这个也不难理解。”

    “理解并不等于接受。”我立即纠正他。“我完全同意把薪金调整至合理,甚至偏向优越的水平,但不喜欢公司的制度名存实亡,这太没有意思了。”

    第45节

    戴襄没有再回我的话。

    “这样吧,请人事部的同事给我们一个报告,看看顺风的导游待遇跟市场有什么差距,回头再商议如何提升他们的收入。”

    就这样散了会了。

    万事起头难,尤其困难的是假若已经剪裁了的衣服,顺风的人事与制度对我而言,似乎是一件身材与口味都不合适的套装,穿得我浑身不舒服。

    不久我接获人事部的报告,发现我们的导游薪酬并不比市场低,这就更使我气结,慌忙请那人事部经理任淑贞到我办公室来商议。

    任淑贞一点不含糊地对我说:“阮小姐,你不是初入行的人,其实应该知道我们给予导游的底薪非但合理,而且略为偏高。”

    我点头,说:“你的调查有助我巩固及肯定自己的感觉。这对我希望推行的改革有帮助。”

    “令你更理直气壮地执行理想是不是?”

    任淑贞的笑容透着古怪,好像有点讽刺似的。

    我以眼神问她何以用这种态度回答我。

    她说:“阮小姐,让我告诉你,不要对你的改革抱太大的希望。我的资料很可能帮不了你的忙,反而落实了你的失望。”

    “我不明自。”

    “你很快就会知道真相!”

    我意识到事有跷蹊。

    我尝试追问:“要我碰钉子碰得头破血流,才知道路不通行吗?这是不是比较冤枉和凄凉?”

    任淑贞望住我,好一阵,问了一句:“你跟李念真是好朋友?”

    “对。”

    不明白为什么忽然提起了她。

    “她是我meimei的上司。”任淑贞再多加一句:“好上司。”

    我十分欣慰:“太好了,能听到别人在背后赞扬自己的朋友,至为安慰。”

    “物以类聚,能交上好朋友是一份难得成就,对你的生活与工作,定有正面帮助。我看在李念真的面上,向你投信任的一票,阮小姐。”

    任淑贞很认真地说;“当你提出要改革顺风的制度时,必须要注意两点。”

    我洗耳恭听。

    很明显地,这两点关乎成败,若不是李念真的关系,对方甚至不会给我坦白道来。

    任淑贞继续说:“其一是要知清楚那位专管编派导游的戴襄跟老板的关系。其二是在清楚了第一点之后,如仍要一意孤行,请勿对改革的成就抱太大的希望。”

    “为人为到底,送佛送到西。你能否省掉我的一番调查功夫?”

    “好。焦启江的太座姓戴,这位戴襄先生是焦太太的弟弟。”

    言尽于此了吧?

    我恍然大悟。如果依照正途做法,导游拿了合理薪金以及小账,不在购物回扣上打主意,那他们的头头也不可以有机可乘,从中取利了。

    就算公司的什么皇亲国戚,也不能明目张胆地从顺风的收益内取走一笔,除非走此捷径,把公司的利润偷龙转凤地阴干掉。

    任淑贞趁我在错愕又沉默的半刻,说:“我已递了辞职信,故此,在临走前,做一件赏心乐事,也未尝不舒一口气。”

    “另有高就!”

    “新的受雇条件其实比这儿还差一点点,但宁吃开眉粥,莫食愁眉饭。在现今的工作岗位上,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专业人士,只需个替他们家的亲朋戚友安插工作的,言听计从的文员,而是以其名为人事部主管,那又何必?”

    “恭喜你重出生天!”

    “谢谢,焦先生并不是坏人,他其实是个老行尊。只不过真的老了一点!”

    任淑贞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

    时代是进取的时代,凡事必须讲实力,谈计划,再容不下官官相卫,裙带尊荣。

    一连经历的几件公事,使我洞悉一个令人伤感的事实。

    章氏的确是开明、进步、公平、革新的一个机构。

    顺风跟它是差得太远太远了。

    在这儿,我所受到的掣肘,不难想象。

    渐渐的觉得很有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悲哀与无奈。

    怎比从前?

    从前,我能顺利地把理想通过努力,实验出成效来。

    从前,我可以在公事上得到全面而合理的支援与商议,并不似如今的投诉无门,欲哭无泪。

    从前,从前,怎么总是一连串的从前!

    那么,现在又如何?将来又如何?

    我颓然若失。

    太太太羡慕任淑贞有路可逃了。

    我很少在黄昏未足六时就下班的。

    这天实在意兴阑珊,故而打算趁中环还是闹市,到外头走走,添一点生气。

    中环永远熙来攘往,永远的车如流水、马如龙,永远的只见热闹,不见沧桑。

    中环永远像在事业上当时得令,意气风发的中年职业女性。晨早,就精神奕奕,抹上一层健康明媚的光彩。中午,虽忙得满头大汗,依然威风凛凛、顾盼生辉。到了黄昏,摇身一变而珠光宝气,翠拥珠围的贵夫人,准备出席名流晚宴去。

    我这么一个在世界上似乎可有可无的小人物,完全不配中环的气氛,完全不应出现在这个地头之内。

    也许,这种灰蒙蒙的感觉,其实在这儿营生的很多人都有。

    我倒是真的不能不闭上眼睛,硬充好汉下去而已。

    我闭了闭眼,一张开来时,看见了一个久违了的身影。

    不会是他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