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童年记忆 (第1/3页)
第八章 童年记忆 原本文定打算在屋子里看会书,可转而一想,自己带来的书全留在成都客栈了,只好无奈作罢,刚想出去转转,就被心急火燎的杨括给捉个正着。 ‘文定你在这正好,快跟我走。’刚碰面便被他强拉着往门外走。 文定诧异的问道:‘杨兄,这是出了什么事不成?’ 杨括也不细做解释,只是道:‘跟我来便是了,一会到了地方再给你细说。’ 文定就这样一直被他拉到昨日那座山峰。杨括看着左右没人,才向他说道:‘文定,你还记得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吗?’ 这个自然不会忘记,为此,文定在船上的一段时日还废寝忘食的研习了史书,可惜在那段岁月里,巴蜀之地因为道路不通,与外界的接触不是很密切,后来几个王国又忽然消失在巴山蜀水之间。是以史书中有关那几个逝去王国的记录也不是很多,那些做书之人也是凭着他国史书中的蛛丝马迹加以叙述。 他们来自何方?最终又去向何处?这块土地曾经发生的事情一直以来都是史家心中的谜团。 ‘文定,怎么了?’杨括的叫声将他飘离的心给抓了回来。 文定赶忙说道:‘记得,记得,是为了那些玉器吗?杨兄,你到底是想说什么呀?’ 杨括道:‘昨日那陆居士曾说过,那些玉器的主人便是住在那个他原本要带我们去的山洞里,所以我暗下琢磨,想找到他们之后商谈一下,看看能否将那些玉器转手卖给我们。可今早我去找那陆老头时,他却说什么也不肯去找那山洞了。’ ‘哦。’文定恍然说道:‘你是说这事呀!那陆老伯在那里被关了数月,许是有些忌惮,是以不想再去寻它吧!’ 杨括也知道陆仲简的为难处,可毕竟东家他们还指望自己带着东西回去呢!他也不能就这么给放弃了,说道:‘所以就只好由我们自己动手找了,文定,我找你来便是为这事,我们兵分两路在这山里找上几遍,那山洞还能飞了不成?’ 这买卖,源生当也占着一份,作为铺子的代表,杨括的要求让文定是无可拒绝,只好依言行事。二人分开来各自一边,说好不管找到与否,黄昏时分在山脚会合。 这座山相当的庞大,在山体上攀爬也不是件轻松事。 文定儿时总是喜爱在家乡的山上俯视脚下翠绿的农田,各家各户冉冉升起的炊烟,一直要等到夕阳西下,见证完那绝然的美景,才依依不舍的回家。在江夏镇源生当本店的几年里,虽然见不着日出日落,却在许多个夜里见识了庙山的月夜,也不失为一份难得的收获。 只是不论是家乡的小山,还是庙山那动人的山林,在眼前这座高山面前,似乎都不能称之为大山,庙山还能呼之为山,自己家乡的山头则只能算得上小山丘了。 这座山南北延伸,绵延流长,与昨日山体另一面见到的陡峭不同,这一面山体山势平缓,多有林木,夏日之中更是绿荫繁茂,漫步其间,文定只觉得清凉无比,心扉也渐渐被林间百物所敲开。 一阵阵稚嫩的欢笑声从山上由远及近的传来,正是小扁和他那些伙伴,孩童的岁月里似乎总是充满着欢笑,对新环境的适应也比大人们来的快,来此地不过数日的他们,只要有父母、有玩伴,也就不会愁眉苦脸。 文定不由得羡慕这些无忧无虑的顽童,曾几何时自己也是这般,和自己的玩伴们肆无忌惮的挥霍着儿时的光阴,每日皆期盼着先生能早些结束一日的课业,好尽情的呼啸于山林之中。 要是碰到先生出门访友之日,那便是他们莫大的节日,谁也不会提前回家,纷纷结伴去心目中遥远的地方探险。 儿时总觉得除了学堂与家之间的路,其他的地方都充满着新奇,祖庙⌒集、别人村口流过的小溪,都是他们眼中神秘的所在,直到慢慢长大后才明白过来,每次他们都没走出那方圆十几里,一直都是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打转。 可当时在他们眼里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他们欢笑,他们疯闹,流连那夏日里的蛐蛐儿,珍惜那阳光下的草木。 还记得一次,他们去东狱庙玩耍,却不巧碰上了找族长谈事的先生,最终的下场,是每人被先生那厚重的戒尺打了足足十五下,可这也阻止不了他们又一次的出游。 每每想到那些儿时的画面,都让文定情不自禁的露出笑容。然而此时那些少年时的同窗却已是各分东西,每个人都有了各自的道路,各自的生活。 有的考中秀才,终日埋首在书卷之中,或有闲情,也是由新的同窗、新的友人相陪,偶尔在路上巧遇,连一声招呼也不打,能看着你点点头的已算是不错了;有的读书不成转而回家继承先人福荫,年余未见就变成满嘴的酒气,呼朋引类终日游手好闲。 而更多的呢!弃下了学业,接过了父辈手中的锄头,一年到头都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见着面时,大多也只是木讷的点点头,说不上两句,就匆忙找个借口夺路而逃。 原先文定还以为他们真的是有急事,而每年返乡之时也总是特意的去找寻那些儿时的玩伴,然而这种场面经历过许多次后,他最终也明白,这急事之中多少有些刻意的因素。又过了几年,经过好多次尴尬后,文定也选择了沉默,不再特意的去寻找他们,不再一见面便是忘乎所以的高兴。 现实的变迁总是在捉弄着世间的凡夫俗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后,人原本的性情也往往会随之改变,与其说是人在做事,不如说是事在做人,将一个个一同玩耍的孩童塑造成每个行当独有的特色。 文定有一位小时候爱冲动行事的同窗,长大后和他父亲一样,租种了乡绅的农田,然而一个年关之际,却看见他跪在少东家面前,哀求能否将欠下的租子宽限几日。 那少东家也恰是文定他们同个课堂里习书的伙伴,曾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玩耍,只是当时的二人似乎早就不曾记得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