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_奇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奇正 (第2/4页)

膑说的“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杰出的军事家,就是按照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去用兵作战,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所以他们便能下断取胜。孙膑的这一段论述,是人类最先进的理论——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反映。唯物辩证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子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以毛主席这段论述和孙胺的论述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只不过孙膑的认识和表述还只是朴素的、初级的,不像、也不可能像毛主席的论述那么细致、那么深刻、那么周密。然而,孙膑在那个时代,能有这种认识,能作出这种表述,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再说,孙膑能从宇宙万事万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入手,来论述用兵的规律,这便是抓注了根本。毛主席说“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 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用这种观点去回顾前面20 几篇文章和分析中列举的大大小小上百个战例,自然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说,这篇文章是孙膑全部兵法论述的总结,它是军事指挥员从宇宙发展规律的宏观高度。研究和掌握用兵根本规律的必读教材。说这篇文章精深,是因为它在从宏观高度论述用兵规律之后,又深入一步,从对敌和带兵两个方面论述了战略战术的根本问题。在对敌问题上,孙膑以“奇”和“正”的辩证关系,论述了基本的战略战术。他的基本观点是:“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所谓“正”,就是常规战法,所谓“奇”,就是出奇的战法,也是非常规战法。孙膑认为“奇”和“ 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他主张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常规和非常规的战法,更主张按照出奇制胜的原理,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去制约敌军。这种基本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本书前面20 多篇文章中,已有很充分的表露。人们之所以说孙膑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诸多兵法家的优秀思想,原因正在于此,综观整个孙膜兵法论述,始终贯串着一个根本思路:“机动灵活,出奇制胜。”这也正是他超越前人、独树一帜的地方。运用这一基本战略战术思想,孙膑又列出以变异阵形对阵、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饱对饥等出奇制胜的策略,并总结说:“奇招层出不穷的人,就能超出常人不断取胜。”在带兵问题上,他首先以人的关节作比喻,深刻他说明了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像人的一个关节痛而引起全身痛一样,导致全军受影响。在带兵问题上,他又集中于军队配置和全军团结一致上。军队配置上,他强调了前锋后卫协调,保持阵形以及进退道路畅通,这是保存自己,战胜敌人的基本要求,他抓住了关键。在军队团结一致上,他深入论述了指挥和赏罚问题,深刻他说明赏罚不在多少轻重,而在合理,更在于指挥得当,指挥不当,高赏低罚也不起作用。指挥得当,尚未实行赏罚也能起作用。他还特别强调了爱兵思想,要关心、体贴军兵。他提出将领要勇于承担责任,甚至要代兵受过,这一点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大得军心,造就一支“遇上强敌也不怕死,踩上锋利的刀刃也不会转身后退”的劲旅。这样的将领便能做到“用流水冲石头去毁掉敌船”那样用兵如神了。战争问题最根本的也就是带兵和对敌这两条。带兵即是组织好自己的力量,使其成为锐利无比的矛;而对敌。就是运用自己的矛去刺破敌军的盾。用兵的战略战术,总是围绕这对矛盾做文章。孙膑在分别论述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后,又在这里着重总括论述用兵和对敌的基本思路,有其特殊强调的作用和深刻的用意,值得人们特别注意。那些真正懂得用兵规律,善于在战争中掌握“奇正”变化,能够机动灵活,出奇制胜的将领,一定能在战争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说到懂得用兵规律,善于出奇制胜,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诸葛亮,前面已举过数例诸葛亮用兵如神的故事,不妨再举当马谡失了街亭之后,诸葛亮一面派出心腹人员去布置天水、南安、安定官吏和军民撤退,并派人去接姜维的母亲,一面又亲自带兵五千去西域搬运粮草。正当诸葛亮派出五千军兵的一半运粮出发之后,忽然探马十几次飞报,司马懿带领15 万大军向西城拥来。这时,城中仅剩2500 名军兵,众官员闻报全都脸变颜色,而诸葛亮却镇定自若地指挥说:“把旗帜全藏起来,诸军各守城上岗棚,不许出入,不许大声说话。把四座城门全都大开,每门用20 名军士装成老百姓,洒扫街道。魏兵来时,不许随便动。我自有妙计!”诸葛亮说完,披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童,带着一张琴,在城楼上倚栏而坐,焚香弹琴。司马懿的哨探到城下,一看这般光景,不敢进城,急忙去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笑了笑,不相信有这样的事,便命令三军停止前进,亲自飞马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头之上,左面一名童子,手捧宝剑;右面一名童子,手拿拂尘。城门内外,有20 多个百姓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完,疑心大起,急忙传令,后军改作前军,前军改作后军,往北山路退走。司马昭问:“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装出这样的姿态?”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从未冒过险。现在他大开城门,必定有埋伏,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