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十六刀光闪闪剑气腾腾 (第6/9页)
。” 双堡主正从外面迎宾进来,引进来的是一对半百以上的夫妇,双堡主招呼那对夫妇落座后,转身走到老太婆面前,深深作了一揖,道:“姑奶奶,你老人家到后面去休息吧,一些晚辈儿媳孙女,很思慕你老人家哩!” 老婆婆道:“这些冤魂不散的,我走到那里还是紧缠着,你能打发得了吗?” 双堡主道:“我以地主之谊,款待他们,谁也不能违背本堡的堡规,谁想在本堡撒野,就休想活着出去。” 老太婆道:“这岂不破坏先人传下来的堡规了吗?” 双堡主道:“朋友不尊重我们的堡规,也是无无可奈何的事。” 老太婆道:“事情由我引来的,还是由我来说明罢。” 说着,挺身站起来,两眼一张射出两道精芒,扫视一眼,道:“在座各位,除了几个少年人外,都是成名的英雄,江湖经验也很丰富,恐怕对我这个老婆子还是陌生得很吧。” 众人齐声,道:“不错!” 老太婆道:“你们对我陌生,找对你们也是同样的陌生。” 众人又齐声,道:“当然啦!” 骆明远沉声道:“我们对你老虔婆陌生,但是对怪珍异宝不陌生。” 老太婆也不看他继续说道:“这双家堡是我的娘家,现在的堡主,是老婆子父亲的玄孙,我十五岁随父亲到天山采药,我孩子气很重,乱跳乱叫,撞到雪崩,坠下悬崖,父亲以为我被雪埋了,壑谷又深,父亲找了三五天找不到我的形踪,便含泪返了。” 有人好怪地问道:“天山长年冰雪,人迹罕到,阿婆是怎么样生还的?” 老太婆道:“我知道这是你们想知道的事,说来也是怪迹,不相信的人,还以为我在弄玄虚骗人,事实俱在,我说出来信不信由你们?” 众人齐声,道:“请说,神怪的故事,人人都喜欢听。” 老太婆道:“当时碰到雪崩,我也吓晕过去了,我清醒过来,只觉空山寂寂,我大声叫父亲,叫破喉咙也没有反应,月光映着白雪,周固的景物可以看见,知道是夜晚了,绝对没有人来找我,肚子很饿,东瞧瞧西望望,看看有没有野生的果子,忽见山坡上有一切光,忽隐忽现,隐约看见一个尺寸高的小孩在那里蹦跳,我双腿很酸,费了不少的力气,才走上山坡,可是光没有,孩之也不见人。” 双堡主把茶端起来,送给她笑道:“姑奶奶,喝口茶润润喉吧!” 老太婆接着茶杯喝了一口,继续说道:“这时,我也站立不稳,双手按着地坐下来,一看地上没有冰雪,我很奇怪,用手在地上挖,越挖越深,终于给我挖出来一个人形的大红薯,我在衣服上拭了拭,咬了一口,只觉苦苦的,味道不太好,不像我们南方的红薯爽脆略有甜味,本想吐掉,可是肚子饿得很,闭着眼睛嚼,嚼了一阵味便甘了,咕嘟一声,咽下肚去,不久肚子不觉得饿了,并且手脚也不觉得酸痛了,本想把那个咬过一口的红薯抛想到掉山谷中找不到吃的,不管它好吃不好吃,总可以充饥,我便揣入怀中,第二天在谷中盼望了一天,也没有见父亲来找我,没有办法,想爬也爬不上峰顶,饿了我就咬一口红薯充饥,那红薯真能抵机,只小小咬一口,整天也不会再饿。” 骆明远大喝一声,道:“老婆婆,那不是红薯,而是可遇不可求的万年人参。” 老太婆仍然没有理会他的无礼,接着说道:“我将仗着那个红薯在谷中熬过了五六天,眼睛望穿了,也盼不到父亲胶来找我,红薯也给我吃完了,心想怎么办,我一定要埋骨在那里了。” 众人齐声问道:“老太太,你吃完了红薯,身体是不是感觉很轻捷?” 老太婆点点头道:“可是周围峰崖,又高又陡峭,身体再轻巧也爬不上去啊,有一天我睡醒来,我的身边多了一个白发老人,我睁眼看见那个白发老人,心中既害怕对她又有亲情感,我立即翻身起来也跪下叩了好几个头,问她是不是从天上降临的神仙?” 她含笑问我:“是怎么来到这谷中的人?” 我告诉她是碰到雪崩坠下来的,她又问我:“坠下来有几天了?” 我告诉她:“实在的天数记不起来了,大概有旬日左右吧!” 她又问我饿了吃的什么? 我告诉她无意中挖到一个大红薯,就吃那个红薯抵饥过了这么几天。 她伸手拍拍我的肩头,含笑道:“孩子,是你的天大造化,你吃的不是红薯,是千载难得的万年人参,我为那枚人参,花费了不少岁月。都求不得,想不到你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天数吧。” 我又向她磕头,道:“老奶奶,你能救我出险吗?” 她叹息一声,道:“唉我是发过誓的人,终身不见其他的人,不幸被人发现,便将他置于死地!” 我听了她这样说,心中很害怕,可是她不救我出险,我也无法脱险,一咬牙暗道:“我是死定的了,你杀就杀吧,一刀横过脖子死的比饿死要好得多。” 她停顿了一下,抚着我的头,又道:“上天还佑你得到万年人参,我若杀了你岂不是与天作对,说不对只好毁誓了。” 老太太救我出险后,她又引我满山找寻父亲,一连挽了几天,仍然找不到父亲,以后我便拜她为师,才知道她是天山神尼。 众人听得天山神尼,都不禁黯然一懔,天山神尼剑法盖天下,为人冷酷,听到武林中的前辈说,无论武功如何高强,都难挡她拜剑。 老叫化问道:“令师还在人间吗?” 姥姥摇摇头,道:“再过二个月的今天是她老人家的百年忌辰,我要为恩师大大的庆祝一番,只是一动一举,都需要花钱,各位是知道的。 ‘折罗尼庵’位居人迹罕到之处,又没有出产,恩师在时我不知道她是如何生活的,恩师羽化后,我每十年归宁一次,就靠侄孙辈的丰赠,快近百年了,都是这么过的。” 双堡主道:“姑奶奶是我们家堡惟一的长辈,孝敬是应该的,只是路途太远,后辈都是凡夫俗子,每人都有家累,不能按时送去,我们心中惭愧的很,同时也思念得紧。” 姥姥指着驼背和纤梭脸,道:“平时的供品和日用物,都是他们兄弟送去,他们兄弟在数个月前,挖得两支百年人参,买给一个广东商人,那个商人另外购了几件怪珍异宝,托他们兄弟送到广州,只要安全送到‘五羊城’酬劳一千两黄金,他们兄弟不敢承担重任,找老尼帮忙,老尼慨允随他们南行,原因有二,第一,他们兄弟平时照顾折罗尼庵大多,出家人也不能抛开义气。第二,我归宁之期本来尚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