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_第三章中国国家的形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中国国家的形成 (第4/6页)

五霸之国相比,秦国更为僻陋。秦国和中原之间隔着郩山和函谷关,与晋之间有黄河,尽管很多时候晋国的领土延伸到黄河以西。

    五霸崛起,除了地理优势之外还有文化的原因。荀子强调“信”上引信陵君说秦国“贪戾好利无信”可知秦国在国际中是没有信用的。但秦国的霸业比五霸更大,最后一统天下。可见“信”的使用也是有限度的。对于“文明”荀子和由余持大致相同的批评观点。由余的批评,不仅远早于“五四运动”甚至远在孔子出生之前。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因为他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各国激烈竞争的状况。孔子不是一个独创的思想家,他是一位继承者、一位教育家。孔子的理想最符合一个稳定的、统一的社会,经过改造后也符合专制制度。

    荀子评论的是春秋五霸。到了战国时期,这种边缘国家强盛的形势也没有大的变化。除了秦国之外,最强盛的还有楚、赵、齐、燕,它们都是边缘国家。弱小的是鲁、卫、宋、魏、韩、东周、西周,它们都是地处中原核心区的国家。晋国原来是一个大国,是秦国的劲敌。晋国不仅阻挡秦国的东进,还对秦国构成很大的威胁。晋国一分为三之后,给秦国留下了极大的活动空间,秦可以在东方一试身手。如果晋没有分裂,秦成为大国的道路就会艰难很多。三家分晋之后,它们的领土彼此交错,就像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土地一样。为了讨伐对方,韩、赵两国都曾向魏借道。地处中原核心区的魏国四面受敌,终于衰落下去。

    魏惠王的无奈

    自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591年)以后,晋国的权力旁落,落入魏、赵、韩三家大夫手中。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承认了晋国已经分裂近200年的现实,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把这一年作为《资治通鉴》的起始年代。他认为,周威烈王承认篡权的大夫,把他们提拔为诸侯,这就坏了“君臣之礼”“臣光曰”:

    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根据司马光的观点,公元前403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转折点,也是诸侯混战的战国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止于公元前481年,春秋时代也止于公元前481年。战国时代始于公元前403年。两者之间有78年的空当。关于这春秋战国时期的交汇点,史家有不同的观点。时期的开始。战国初期,诸侯中最强大的是从晋分出来的魏国。范睢认为,韩、魏是“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击中了两国的要害。中原确实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这里姑且不论较小的韩国。地理位置是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西方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三家分晋时的魏斯就是魏文侯(前445-前397在位)。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李悝为魏国制定“富国强兵”之法。他编订的《法经》后来由商鞅带到秦国,成为秦律的依托。文侯又以吴起守西河西河即北南流向的黄河地区。西河以西就是秦国了。,以西门豹治邺,以乐羊子伐中山,一时人才济济,国势强盛。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西河“为魏文侯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司马迁。子夏的名言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文”粉饰。“闲”范围、道德规范。孔子另一位学生子游评价说:“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从子夏的几位出色的学生看,这个评价很不中肯。子夏和他的学生们已经出现了从儒家向法家过渡的趋势,这也许就是子游说的“抑末也。本之则无”这个过渡在荀子和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时完成…其实,李克(一说即李悝)、吴起都是子夏的学生。魏文侯是魏惠王的祖父,魏武侯(前397-前371在位)的父亲。武侯仍旧与邻国攻伐不已,但没有大的胜负。武侯时的大事有两件,一是吴起受陷害逃亡到楚国(前382年),二是三晋瓜分了残余的晋国(前376年)。

    魏惠王(前371-前319在位)期间,魏国的地位明显下降。魏惠王不是不知进取的国君。他自己也说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梁惠王上》。他统治魏国的时间甚长(52年),正当战国时期激烈而频繁的兼并战争。惠王经常与各国国君会见,带领着他们朝见周王。一些较小国家的国君一起到魏都大梁拜见他。公元前319年,孟子见梁惠王(即魏惠王),劝他实行仁政。这是魏惠王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向孟子陈述了魏国的困境: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以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孟子·梁惠王上》。

    魏国是晋国一分为三而成的,魏惠王仍称他的国家为晋。魏国在东、西、南三个方向上都被打败。惠王没有提到北方,其实北方的赵国也是魏的强敌。魏惠王在与孟子相见的当年死去。他的儿子襄王即位,孟子“望之不似人君”《孟子·梁惠王上》。,失望地离开了魏国,旅行到齐国,向齐宣王宣扬仁政去了。

    魏国都城大梁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人才济济,但魏国不能很好地使用这些人才,他们都外流了。更早的时候,在魏惠王即位之前11年,魏国失去了名将吴起。吴起在为魏国治理西河,魏武王听信谗言,召回吴起。吴起离开西河时“泣数行而下”他对随从说:“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吕氏春秋·当务》。西河果然不久就被秦国攻占。魏失去西河,就失去了黄河屏障。吴起离开魏国,去了楚国。他的改革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楚国从此成为魏国的一大威胁。后来,魏惠王奖励了吴起留在魏国的后人,表达对人才迟来的尊重。

    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那里受到赵和秦的威胁,在公元前369年曾经被赵国包围。公元前362年,秦国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击败魏军,俘获了魏将公叔痤(商鞅这时在他门下)。少梁为安邑的门户。为远离强敌,魏惠王在战败的当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北宋时称汴梁),因此他又被称为梁惠王。新都在旧都以东300多公里,地处中原的中心区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