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中国的天然边界 (第1/19页)
第四章 中国的天然边界 何谓“国家”?何谓“中国”? 作战之前先要治军。一国的国际政治的起点在本国。所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国家,先取得50%的胜率。很多时候,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难,也容易出现偏差。而权力和政治理想为了掩饰自己的本来面目,制造了很多神话和谎言。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那么,了解自己应该先从“名”开始。“名”经常会掩盖“实”揭示了“名”的真实含义“实”可能就会自动显示出来。“中国”之名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中国”最初的含义是什么?“中国”这个词是如何演化的?“国家”与“中国”有怎么样的关系? 起初“中国”之“国”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北国”、“南国”之“国”是一个意思。日本有一个地区叫“中国”与作为国家的“中国”无关,只表明这个地区在日本本州岛上的位置。在宗教中有“佛国”、“天国”之说,其中的“国”当然也不是指“国家”“国”相当于“西天乐土”中的“土”字,表示一片土地。把“中国”翻译为MiddleKingdom(中央王国)是错误的,因为“中国”不涉及政体。在汉语中“国家”的现代含义出现很晚,并且笼统而模糊,包含了英语中country、nation、state三个词的内容,即土地、人民、政体三个方面。在翻译成汉语时,这三个词一般都被译为“国家”其实它们的内涵大不相同。“国家”的意思不明,不知指土地、政体、人民中的哪一个,或者哪两个,或者全部,可能在对话中造成纠纷。比如,大陆与台湾是同一个人民、同一片土地,却分属不同的政体。但是,这个政体又不同于“一国两制”中的政治制度,它与人民和领土不可分割。现在,一个常见的错误是把人民和土地放在政治权力之下,最好的情况也是以为政治权力可以涵盖人民和土地。这种观念是以部分囊括全体,混淆了三种含义之间的差别。所以,汉语的“国家”概念还有待进化,而进化须跟随在政治文明的进化之后。 在欧洲历史上,城邦(city-state)、民族国家(nation-state)占了国家形态的最大比重,欧洲本土上的帝国则比较少见,如神圣罗马帝国。其余帝国是在海外殖民扩张之后形成的,土地大多不在欧洲。中国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在共同文明之中形成的国家,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国家(civilization-state)。传统上,这样的国家不注重民族的区别,而更倾向寻求同一文明(中华文明)之中的统一。中国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地理单元。中国人注重的是内部的兼并和统一,不是对外扩张。对于中国,内部兼并有很大余地,而对外扩张则很难。中国出现危机时是“内爆”冲击波很少超出国界。但因为能量不能外泄,对内部的杀伤力非常大。欧洲人则走出了他们的世界,开始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总之,中国不是“中央王国”也从来不是一个王国(kingdom)。虽然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是“王”他们其实高于国王。他们之下的诸侯才是真正的国王。直到19世纪中期“中国”的意思还大致相当于“中土”或“中原”它是一个表示地理方位的词,同时带有强烈的文化中心的意味。厘清这一点对中国地缘政治学非常重要。 a?国与家 在早期汉字中“國”写作“或”“或”有三个组成部分:口(wéi,城)、一(疆界)、戈(武力保卫)。《说文》,许慎。“或”证明中国的国家早期形式是武装城邦,与大水无关。在国之上还有王朝,即天下。“域”字的本意也是邦国,比“或”多加了一个“土”后来,在“或”的外面套上一个“口”即又一层边界线,这就是一直用到1950年代的“國”字。“國”字的出现表明城邦的疆界已经扩大,由国向外扩展到野,为此需要建立更大的防御圈。 “邦”与“国”的所指是一样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这句话又是人本主义的。“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周礼?秋官司寇?大行人》。大行人是周王的礼宾官。“世”父死子立曰世。以上的“邦”都是“国”的意思。因此,邦与国经常并称,曰邦国。孔子说:“危邦不居,乱邦不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这里的“邦”就是国。能够选择是开放社会的好处,不然只能困守在户口所在地。在一国只有一大邑的时候,邑又可指国。同理“国”又指都城,一国之中最大的邑。《礼记》:“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礼记?杂记下》。“蜡”(zhà),蜡祭,岁末的祭祀。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若狂”饮酒醉甚。孔子不同意子贡的观点。孔子对子贡说:“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这句话反映了圣人被掩饰的一面。“一国之人”是全城的人。北宋时,范仲淹说:“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范仲淹(989-1052)。文章做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去国”就是离开国都,当时是开封。 现代汉语中“国家”是一个复合词,由“国”和“家”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国”与“家”属于不同的政治等级:诸侯的封地谓国,大夫的采地谓家。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有国有家者”指代诸侯和大夫。天子、诸侯、大夫是从上到下的三个封建等级,与之对应的是天下、国、家三个从大到小的地域。国与家是不同的等级,但其并称出现得很早。公元前710年,晋国大夫师服说: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等衰(cuī)”等级。 “天子建国”即天子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诸侯。天子建的是诸侯之国,不是自己的国,诸侯立的是卿大夫之家,不是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