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_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第10/10页)

国家,却不能引起东方人的共鸣。在共产主义理想破灭之后,俄国丧失了对东方国家的道德号召力。中俄合作是深深猜疑中的合作,冷战后,两国合作的动力大部分来自美国的威胁,此外还有某些中国人对苏联帝国的怀念。

    在几乎整个1990年代,中、俄两国都在一起努力,试图建立一个“多极世界”反抗美国的独霸地位。从长期来看,当美国放弃在欧亚大陆称霸野心的时候,美国可以成为中国的盟友。因为到那个时候,美国已经虚弱到退出全球军事霸权,但又强大到在欧亚大陆上保有切实的利益,因此必须更多地与大陆国家合作。这里所说的“盟友”不一定是由条约规定的正式盟友,更多的时候是出于权宜之计的互相支持。作为欧亚大陆的客人,美国对这一地区没有领土要求,虽然有时会为了石油或其他利益占领一个国家,如阿富汗、伊拉克,但显然不是为了永久占领,把这个国家并入美国,如俄国、日本在中国做过的那样。另外,虽然美国在当地扶植了一个亲美的政权,但它不能保证其领导人的绝对忠诚。而且,美国自己是一个民主国家,它所扶植的政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是民选的(在冷战时期不是这样,也证明了民主制度的影响力在扩大)。这个政权一旦建立起来,就有可能演变为不是美国希望它成为的那个样子。没有任何国家有力量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家里长期维持驻军。赢得一个国家比打败一个国家困难得多。美国为它在德国和日本的成功所鼓舞,正在重蹈苏联在阿富汗的覆辙。

    f?俄国历史对中国的教训

    在过去100多年,俄国的国家发展轨迹与中国有很大相似之处,曾经给中国以很大的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俄国对中国的影响是以两国的相似为基础的。两国的相似性最早可以追溯到蒙古征服时期,它们曾经都是蒙古大帝国的一部分。从1237年开始,蒙古骑兵征服了罗斯的几个公国,统治了200多年。在摆脱蒙古统治之后,俄国开始了快速的向外扩张。

    在蒙古征服时期,俄罗斯文化失去的较少,因为那时它还不发达,能够失去的也相应较少。中国则不同。自从蒙古征服之后,中华文明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反而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清兵入关之后,专制统治达到顶点,中国社会丧失了活力。在蒙古之后,俄国是向外扩张,而中国则是向内塌陷。总的趋势就是这样。俄国得到的多,中国失去的多。元朝之后,明朝一度在陆地和海洋同时向外发展(还算不上扩张),似乎继承了蒙古人的遗风,但持续时间不长,基本上限于成祖朱棣一朝。中俄两国另一个不同之处是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不了解世界的发展,因此落后得一日千里。而俄国在地理上靠近欧洲,从彼得大帝(1682-1725在位)时开始向西方学习,掌握了现代武器和船舰的制作技术。但在政治制度上,俄国一直是专制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俄国被西方认为是“东方”国家。由于俄国没有远离欧洲,长期是欧洲的均势与战争的主要游戏者。虽然制度落后,但还不至于导致技术落后数百年。

    在20世纪初的时候,与欧美相比,俄国的制度并不比中国先进很多。其下层民众尤其备受压迫,灾难深重。俄国和中国也都受到西方的歧视和压迫。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俄国革命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赢得相当普遍的同情。同时,中国文人被俄国文豪们的作品所吸引,唤起了他们对俄国的尊崇、对俄国的亲切感。但是,许多人似乎忽视了这些文豪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写作的。中国的亲苏首先是在知识分子中开始的,他们了解一点俄国的皮毛而心向往之。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这些左翼人士都仰慕苏联。他们以为俄国是中国的榜样。这种错觉,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也有,特别是欧洲,以法国为甚。他们似乎都是首先被俄国文豪征服的。

    中国是在国外干涉较少的情况下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国家。在1950年代,中国全面倒向苏联集团,在政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模仿苏联,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个时候,中国与苏联的早期相似:两国都在一个农业社会中强制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也都面对发达国家的敌视和制裁。因此,模仿有过几年的成功,重工业得以很快地发展。但权力过度集中的危害不久就非常明显了。中国出现了和苏联一样的大饥荒。在饥荒之后是长期的“文革”动乱。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建设才又开始。

    农奴问题是俄罗斯知识分子心中的痛,也成了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解放农奴的呼声在俄国已经有很长时间,但直到1861年,俄国才正式宣布废除农奴制。有趣的是,美国林肯总统发布《解放宣言》,解放黑奴是在1863年,比俄国废奴还晚了一年多。但是,在这两个国家,农奴(或黑人农奴)获得真正的解放都用了很多年的时间。当然,中国的农民问题不能和俄国及美国的相比。比如,中国的农民享有更多的自由,他们受侵犯的程度没有那么严重,也比较容易解决。但有一点这三个国家是相同的,那就是社会的某一阶级的自由和权利受到制度性的侵犯。这不仅是经济结构的问题,更是一个拷问社会良知的道德问题。

    在1990年代初的变局之后,今天的俄国仍在集权和民主之间摇摆。但普京的铁腕领导的光环已经褪色了。也许,俄国确实需要一个强权人物来统治,在困境中的俄国人期盼着英雄挺身而出。但在强权之下,俄国的长远发展肯定会受到制约。为了保证一个人施展能力,必将限制许许多多的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结果是得不偿失。相比之下,中国人也要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雄?我们真的需要英雄吗?人们一定要牢记,他们一定会为英雄的出现付出高昂的、甚至惨重的代价。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一群自由自在的青蛙看到别的动物都有了王,于是请求上帝也给它们立一个王。上帝给了它们一根木桩,一个虚拟的王。青蛙们很不满意。于是上帝派了一只鹰当它们的王。这只鹰王把青蛙都吃掉了。在很多时候,尤其在苦难、虚弱的时候,俄国人和中国人把自己当作青蛙,期望有一只鹰做他们的国王。如果他们都能变作鹰,而不是鹰的恭顺臣民,一定会有一个更强大,同时也更文明、更富裕的国家。

    因为这些相似之处,俄国(苏联)更应该成为中国的一面镜子、前车之鉴,而不是效法的榜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