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_我们这个时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们这个时代 (第3/7页)

一分分过去,她忍不住看看四周的人,也有几个人回看她。有一段时间苏菲觉得自己像一个年轻的女郎。她今年只有十五岁,可是她自认看起来应该有十七岁,要不然至少也有十六岁半。

    她心想,这些人对活着这件事不知道怎么想。他们看起来仿佛只是顺道经过,偶然进来坐坐似的。他们一个个都在比手画脚的谈话,可是看起来他们说得好像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她突然想到祁克果,他曾经说过群众最大的特色就是喜欢言不及义地闲扯。这些人是不是还活在美感阶段呢?有没有一件事是对他们的存在有意义的呢?艾伯特在初期写给她的一封信中曾经谈到儿童与哲学家之间的相似性。她又再一次有不想长大的念头。搞不好她也会变成一只爬到兔子毛皮深处的虱子!她一边想,一边注意看着门口。突然间艾伯特从外面的街上缓缓走进来了。虽然已经是仲夏天,但他还是戴着一顶黑扁帽,穿着一件灰色有人字形花纹的苏格兰呢短外套。他立刻看到苏菲,便急忙走过来。苏菲心想,他们以前好像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见过面。

    “现在已经十二点十五分了,你这个烂人。”

    “这十五分是有教育意义。我可以请你这位年轻的小姐吃些点心吗?”

    他坐下来,看着她的眼睛。苏菲耸耸肩。

    “随便,一个三明治好了。”

    艾伯特走到吧台那儿。不久他便端着一杯咖啡和两个乳酪火腿三明治回来。

    “贵不贵呢?”

    “小事一桩。”

    “你为什么迟到呢?”

    “我是故意的。我很快就会告诉你为什么。”

    他咬了一大口三明治。然后他说道:“我们今天要谈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有什么重要的哲学事件发生吗?”

    存在哲学

    “很多…各种潮流都有。我们要先讲一个非常重要的潮流,就是存在主义。这是一个集合名词,代表几股以人存在的情况为出发点的哲学潮流。我们通常谈的是二十世纪的存在哲学。这些存在主义哲学家中有几个是以祁克果,乃至黑格尔等人的学说为基础的。”

    “嗯。”“另外一个对二十世纪有很大影响的哲学家是德国的尼采(FriedrichNietzsche),生于1844到1900年间。他同样反对黑格尔的哲学以及德国的‘历史主义’,他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生命本身,而不必对历史和他所谓的基督教的‘奴隶式道德’过于注意。他希望能够造成‘对所有价值的重新评价’,使强者的生命力不会受到弱者的拖累。根据尼采的说法,基督教和传统哲学已经脱离了真实世界,朝向‘天堂’或‘观念世界’发展,而人们过去认为的‘真实’世界事实上是一个‘伪世界’。他说:‘要忠于这个世界。不要听信那些让你有超自然期望的人。’”

    “然后呢?”

    “祁克果和尼采两人同时又影响了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MartinHeidegger)。可是我们现在要专门来谈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Jean—PaulSartre)。他生于1905到198O年间,是存在主义者(至少是信奉存在主义的一般大众)的领袖。他的存在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O年左右尤其风行。后来他与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结盟,但他本人从来没有加入任何党派。”

    “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在一家法国咖啡厅见面吗?”

    “我承认这是有目的的。萨特本人经常出入咖啡厅。他就是在这样的咖啡厅里遇见他终身的伴侣西蒙波娃(Si摸nedeBeauvoir)的。她也是一位存在主义的哲学家。”

    “一位女哲学家?”

    “对。”

    “大好了,人类终于变得比较文明了。”

    “可是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很多新的问题。”

    “你要讲的是存在主义。”

    “萨特说:‘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他的意思是存在主义者乃是以人类为出发点。必须说明的是:他的人文主义对于人类处境的观点要比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悲观得多。”

    “为什么呢?”

    “祁克果和本世纪的若干存在主义哲学家都是基督徒,但萨特所信仰的却是所谓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他的哲学可以说是在‘上帝已死’的情况下对人类处境所做的无情分析。‘上帝已死’这句话是尼采说的。”

    “说下去。”

    “萨特和祁克果的哲学中最主要的一个字眼就是‘存在’。但存在不等于活着。植物和动物也活着,它们虽然存在,但并不需要思考存在的意义。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萨特表示,一个东西只是在己(initself)而人类却是为已(foritself)。因此人的存在并不等于东西的存在。”

    “我同意。”

    “萨特进一步宣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的这个事实比我是谁要更加重要。他说:‘存在先于本质。,”

    “这句话很复杂。”

    “所谓的本质是指组成某些事物的东西,也就是说某些事物的本性。但根据萨特的说法,人并没有这种天生的‘本性’,因此人必须创造自我。他必须创造自己的本性或‘本质’,因为他的本性并非是一生下来就固定的。”

    “我明白了。”

    “在整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就像是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在圣经或哲学教科书中学到该怎么活,就很有用了。”

    “你讲到要点了。但萨特说,当人领悟到他们活在世上,总有一天会死,而且没有什么意义可以攀附时,他们就会愈加恐惧。你可能还记得祁克果在形容人存在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