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十章南征北战31下 (第2/5页)
官府开始大肆搜捕他们,他们就干脆杀官差,开粮仓,杀富济贫,大肆抢掠烧 。然后纠集一群亡命之徒,占山为王,反围剿,打就这么耗下去,有道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每当法家公仆儒家牛马们挥舞着维护社会安定的屠刀和引导正确舆论的笔杆,试图救赎教化他们,他们便也握紧拳头。拔刀相向,针锋相对的与这些公仆牛马们好好交流交流,即便收拾不了这些位高权重。护卫众多的栋梁之才,跑去杀他们的亲人、朋友、弟子,怎么也能干掉一两个,总之只要能让对头伤心,他们就心里舒服了。可以幸灾乐祸好一阵子。 面对魔门恐怖分子地血腥报复,法家儒家的栋梁之才们也十分头痛,尽管拥有着国家这个最为强大的专政机器为之做后盾。尽管拥有着军队这个最为恐怖的暴力机构为之撑腰,但面对着花样百出,无孔不入的魔门子弟的种种恐怖行动,还是让他们心惊胆寒,寝食难安的!众所周知,法家儒家的终极压箱绝技无非就是“帝王势”和“浩然气”这两大绝技顾名思义,本质上是一种“气势”讲究在精神上压倒对方,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绝技对付善良本分地老百姓自然是无往不利,足以以一当千,不过对上了偏执极端得和疯子有得一拼的魔门恐怖分子,就彻底没辙了。至于传说之中,牛B得和“王八之神仙级别禁咒“仁者无敌”显然只是yy之中才可能存在的玩意,若现实之中真存在这种无敌技能,孔圣人也就不会常年落魄得如同丧家之犬了。 其实如果法家和儒家精英们真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话,要彻底镇压住区区一个刚刚诞生,根基浅薄的魔门还是不在话下的,奈何为了争夺权利的蛋糕,法家和儒家内部也一直是矛盾重重,争斗惨烈。因此少不了会出现一些“攘外必先安内”“宁赠外友,不予内敌”地才智人士,更有甚者,干脆暗里勾结魔门恐怖分子,请之铲除自家政敌,毕竟外来人只是藓疥之疾,自己人才是心腹之患!在这些为朝廷效力的内斗精英,友好人士们的暗中帮助下,小小地一个魔门面对朝廷暴风骤雨般的打击,竟然始终屹立不倒,越挫越强,最终成长为能和朝廷抗衡叫板的巨大组织。 等到朝廷正统和魔门叛逆势均力敌,谁也奈何不了谁的时候,新的规则又出台了:朝廷不再管江湖恩怨,江湖也别插手庙堂之争,大家还是回到自己地***里,该干啥的就干啥。这条规则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朝廷风云多变幻,江湖恩仇几时休,对华夏人而言,内斗永远才是重点,安内都安得忙不过来,安得不亦乐乎,哪里有多余的精力去攘外?栋梁精英们真正感兴趣地还是官场权势,而江湖草莽们最喜欢的还是武林称雄。当然也有个别例外的,内斗腻了,想换口味,所谓的规则永远都是用来打破的,对于各路精英栋梁、英雄好汉们来说,其实谁也没在心中真正把它当成一回事。 法儒正统与魔门草莽斗得热火朝天,可把无为无用的道家给爽歪了,毕竟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永远是快速壮大的不二法门。尽管这种行为和道家真意有些不符,但毕竟甘于隐居深山老林观飞鸟,玩猴子,羡游鱼,风餐露宿,逍遥自在的得道真人圣人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道士还是喜欢在红尘中历练打滚,与世俗常人没有多大区别。 这些隔岸观火,审时度势的道家精英们可没有多少联弱抗强,维持平衡的觉悟,总是喜欢站在强势的一方,痛打落水狗,瓜分战利品。还美其名曰“为了华夏气运,为了拯救苍生,应尽早结束天下纷争”当国家强盛,朝廷势大之时,他们便以武林白道自居,是正气凛然的卫道士,为国为民地真英雄,打击绞杀起魔门余孽是不遗余力,毕竟这种落井下石的简单行为。既可以取悦朝廷,获得赏赐,又能高举着替天行道的牌子,提高声望,打出威风;当国家动荡,朝廷烂之时,他们便以拯救世人为己任,一个个化身成了活神仙。四处施符送水,治病救人,大肆招收信徒,收买人心,并且联合魔门人士,号召天下有志之士一起来推翻朝廷,济世安民,其中联合魔门这个公共厕所兼御用茅坑的最大好处就是冲锋有人去。黑锅有人背,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三国时期,黄巾起义和五斗米教明明是道家一手搞出来的。可是最后所有人都把“离道入魔”的黄巾贼和五斗米贼的种种罪行算到了魔门头上。 华夏的本土四大家大抵情况便是如此,而佛教这个外来货地情况就更加混乱不清了。华夏向来都有极度排外的传统,华夏人自己已经斗得个混天暗地,突然冒出个外来货,新变数。任谁心中都觉得不舒服。就好比一众兄弟们在争夺家产,争得头破血流,兵戎相见之时。忽然有陌生人不请自入,自称是先人的私生子,要求也分一杯羹似的。 在很多华夏本土“有识之士”眼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便宣告正式开始了道统之争,天下始有正邪之别。而光头妖教东来,汉译胡书,只会令事情更趋复杂。所谓的佛教不外演其妖书,谬张妖法,欺诈庸愚之教。什么既往罪孽,将来果报,布施一钱,希万倍之酬;持斋一日,冀百日之粮,遂使迷愚者妄求功德。如真是万法皆空,何用贪迷至此。” 于是乎中土佛教从一开始就受到华夏本土四大家的强烈抵制和无比蔑视,在充满敌意和歧视的险恶环境下勉强扎根,艰难生长起来。一众佛门释子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力求改变,与时具进,以图适应华夏极度排外的环境,换句话来说,就是要成为“有华夏特色地新本土佛门宗教”因此,中土佛门少不了要借鉴华夏本土诸子百家的正统思想,成功经验,不断修正,走出一条有华夏特色的新路来。所以华夏佛教发展到后来,与原本天竺正宗佛教大有不同,不但秉承了华夏酷爱内斗,美其名曰谓之“竞争”的优良传统,宗派分流众多,而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