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第2/9页)
。” “对了!象这些折子最好交议。” 于是当天就把边宝泉的折子交了下去,第二天奉侍慈安太后召见军机,第一件事也就是谈这个折子。 “保案当然要撤消。”恭王说“至于不言祥瑞,下一道明发,通饬各省就是了。” “永定河决口怎么说?”皇帝问道“何以不见李鸿章奏报。” 恭王心想,一奏就要办赈,户部又得为难,大婚费用,超支甚巨,再要发部款办赈,实在力有未及。所以不奏也就装糊涂了。只是这话不便照实陈奏,只好这样答道:“那应该让李鸿章查报。” “这才是正办。让他赶快据实具奏。” 接下来是谈内务府与户部的一件纠纷,从大婚典礼开始筹备之日起,内务府就成了一个填不满的贪壑,差不多万事齐备了,还想出花样来要一百四十万两银子。管事的内务府大臣崇纶、明善、春佑都直接、间接在慈禧太后面前说得上话,恭王与宝鋆不能不想办法敷衍,七拼八凑才匀出来六十万两,因此户部复奏,说在七、八月间可以拨出此数。向来跟户部要钱,那怕是军费,都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面说要多少,一面说能给多少,不敷之数,如何着落,就不必再提,也不会有人追问。 这个含混了事的惯例,内务府自然知道。谁知到七月间,户部通知有六十万两银子可拨,请内务府具领时,管银库的司员在“印领”末尾上加了一句:“下欠八十万两。”公事送到户部,宝鋆大为不悦,受了这份“印领”就等于承认户部还欠内务府八十万两银子,这不是儿戏的事。好在户部侍郎兼弘德殿行走,教满洲话的桂清,新补了内务府大臣,宝鋆就托他把这件案子,从内务府里面爆出来。 于是桂清上了一个奏折,归咎于司员在办理咨户部的文稿时,未经堂官商定,擅自加入“欠拨银两”字样“意存蒙混”请予议处。 文稿虽由司员所拟,发出去却必须堂官判行,称为“标画”桂清另有一个附片,即是专叙此事。内务府大臣一共六个,崇纶“佩带印钥”自是居首,以下是明善、春佑、魁龄、诚明、桂清。画稿那天,明善并未入直,春佑和魁龄说是虽画了稿,一时未能查出,诚明也承认知道此事,而崇纶则表示,加入“下欠八十万两”的字样“是我的主意” “他出这个主意是什么意思?”皇帝很严厉地说“他还搂得不够吗?” 这话恭王不便接口,停了一下说道:“臣的意思,让他们明白回奏了再请旨,或是议处,或是申斥。” “哼!”皇帝冷笑“这些人才不在乎申斥,议处更是哄人的玩意,有过就有功,功过相抵有余,照样还得升官。” 皇帝的词锋锐利,恭王觉得很为难,事情须有个了结,光听皇帝发牢sao,不是回事。于是口中唯唯,眼睛却看着慈安太后,希望她说一句。 就是恭王没有这乞援的眼色,慈安太后也要说话了:“象这些事,总要给人一个申诉的机会。”这话是慈安太后在教导皇帝,接着便作了裁决:“就让崇纶他们明白回奏吧!” “是!”恭王答应着又请示:“内务府承办司员,实在胆大自专,臣请旨先交吏部议处。” 这当然照准。等退了朝,慈安太后特地把皇帝找了来,告诉他说,听政办事,不可cao之过急。多少年的积弊,也不是一下子整顿得来的。象今天这样的事,给内务府大臣一个钉子碰,让他们心存警惕也就是了。又说,在上者要体谅臣下的苦衷,桂清虽上了折子,其实也不愿崇纶的面子太难看,如果一定要严办,彼此结了怨,桂清以后在内务府办事做人,都很难了。所以为桂清着想,也不宜处置太严。 皇帝心想,内务府的那班人疲顽不化,五月底因为御史的参奏,将明善的儿子,内务府堂郎中文锡,撤去一切差使,这样的严谴,不足以儆戒其余,如果遇事宽大,此辈小人,越发肆无忌惮。无论如何宜严不宜宽! 因此,他不觉得慈安太后的话,句句可听。但自有知识以来,就不曾违拗过她的意思?所以心不以为然,口中却仍很驯顺地答应。而心里不免有所感慨,做皇帝实在也很难,无法全照书上的话行事,种种牵掣,不能不委屈自己,这些苦衷都是局外人所不能了解的。 “还有你娘那里,”慈安太后又说“辛苦了多少年,真不容易!你总要多哄哄她才是。” 听到这话,皇帝又有无限的委屈。从杀了小安子以后,便有闲话,说皇帝不孝顺生母,这些话传来传去,终于传到了他耳朵里,为此跟小李大发了一顿脾气。及至今年选后,凤秀的女儿不能正位中宫,这些谣言便越传越盛,甚至有个通政副使王维珍,居然上奏,说什么“先意承志,几谏不违;孝思维则,基诸宫廷”意外之意,仿佛皇帝真个不孝。当时便想治他的罪,也是因为慈安太后宽大,只交部严议,罢了王维珍的官,犹不解恨。现在听慈安太后这样措词,随即答道:“只要能让两位皇额娘高兴的事,儿子说什么也要办到。不过,我可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哄得我娘高兴?” 慈安太后默然。不提不觉得,一提起来,想一想,皇帝也真为难。除非不管对不对,事事听从,慈禧太后才会高兴。无奈这是办不到的事,她想掌权,难道就一辈子垂帘,不让皇帝亲政? 于是她只好这样答道:“儿子哄娘,无非多去看看,陪着说说话,逗个乐子什么的。你多到长春宫走走,你娘自然就高兴了!” 提到这一层,皇帝不免内愧。他自己知道,从小到今,在慈安太后这里的时候,一直比在慈禧太后那里来得多,虽然他有他的理由,但这个理由跟人说不明白,他也不愿说:慈禧太后一直看不起儿子!在她眼前,不是受一顿数落,就是听一顿教训,令人不敢亲近。 这个理由跟慈安太后是可以说的,可是这不是分辩自己错了没有的时候。现在是讲孝顺,顺者为孝,既然慈安太后这么说,就照着办好了。 于是,他站起身来说:“我这会儿就到长春宫去。” “对了!”慈安太后欣然地“你先去,一会儿我也去看看你娘。” 一到长春宫请过了安,皇帝把这天召见军机的情形,都说了给慈禧太后听。谈到一半,慈安太后也来了。恰好内务府送来了粤海关监督崇礼进贡的大婚贺礼,于是两宫太后将那些多半来自西洋的奇巧珍玩,细细欣赏了一番,重拾话题,忽然谈到了在热河的往事。 “当时也不承望能有今天!”慈禧太后摸着额上的皱纹,不胜感慨地说“一晃眼的工夫,明年又该是酉年了!” “这十一年,经了多少大事!”慈安太后是欣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