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一章 (第8/10页)
“董大人移交的时候,部库实存七百三十六万两。” “我问的是今天。”阎敬铭慢条斯理地,拿中指戳戳公案: “此刻。” “还没有算出来。”福松也是慢吞吞地“因为大人接事太匆促了,司理赶办不及。” 他自以为是绝好的托词,其实糊涂透顶,库存现银,随时都有实数,根本不用核算造册。阎敬铭见过不少头脑不清的旗人,无可理喻,便即吩咐:“你把该管的书办找来。” “管库帐的书办,今天告病假。” “总有替他的人吧?” “没有。”福松答得极其干脆。 这一下阎敬铭可真忍不住了“我跟你说不清楚。”他不耐烦地挥挥手:“另外找个人来。” 福松答应一声:“是了。”随手请了个安,动作利落,姿态亦很“边式” 另外找来的一个领办,是内务府出身的正白旗包衣,名叫龄寿,抱了一大叠帐簿,来见堂官。问到他的职司,说是管京饷。 阎敬铭知道,他所说的“管京饷”只管收入,不管支出。 京饷每年数百万,前一年年底规定各省分摊的数目,一开年就报解,总要到端午前后,才能解清,此刻是五月中旬,正是清结京饷的时候,所以他点点头说:“很好!我正要问京饷,你把各省报解的实数说给我听听。” “喏!”龄寿将帐簿往前一送:“都在这里。” 这是个比福松更糊涂的人,连做官当差的规矩都不大懂。阎敬铭大为不满,摇着头说:“我不要看帐,听你告诉我就行了。” “这得现算。”龄寿答道“等司官拿回去算好了,再来回话。” “不,不!”阎敬铭指着一旁的坐位说:“你就在这里算。” “回大人的话,”龄寿嗫嚅着说:“司官打不来算盘。” 阎敬铭大摇其头:“越来越不成话了!”他沉下脸来说: “你回去听参。” 龄寿面如死灰,环视同僚,意在乞援。可是,阎敬铭的脾气跟作风,不但早就听说,而且此刻已当面领教,谁也不敢自找没趣代他求情,所以都装作未看见。 龄寿抱牍下堂,告病假的书办却赶到了,仍由福松领了上来,说是:“大人有话,请尽管问他,他最清楚。” “你叫什么名字?” “小的叫张金华。” “你年纪不小了。”阎敬铭问道“在部里多少年了?” “大人由翰林院分发到部,小的就在部里当差了,算起来是三十六年。” “喔,你的精神倒不坏。”阎敬铭问道:“你有几个儿子?” “小的没有儿子,只有一个胞侄。” 阎敬铭记在心里。书办是世袭的差使,没有儿子,将来就不能承袭。记住了,免得将来有冒名顶替的情事。 “你今年多大?” “小的今年六十八。”张金华答说。 “望七之年,也该回家纳福了。” 这是示意这个书办该告退了。张金华倒也不在乎这位尚书,响亮地答道:“小的到了效不得力的时候,自然禀明司官,回家吃老米饭。” 听他当面顶撞堂官,旁边的人都替他捏一把汗。阎敬铭自然不会理他这话,只问公事“说部库存银多少,只有你知道。说吧!” 他说了一大串数目,董恂移交多少;新收多少;开支多少;现存多少。熟极而流,几乎听不清楚。但越是如此,阎敬铭越不以为然,百凡庶政所恃的国家财用,竟只有胥吏能知其详,实在太不象话了。 因此,他到部的第一件兴革之事,就是整顿北档房,奏折上说:“满员多不谙筹算,事权半委胥吏,故吏权日张,而财政愈棼,欲为根本清厘之计,凡南北档房及三库等处,非参用满员不可。” “三库”是银库、缎匹库、颜料库。最重要的当然是银库,特设管库大臣,派户部侍郎兼任。三库的弊端,阎敬铭是早就知道的,他的第二件兴革之事,就是想革除三库之弊,所以下令查库。 查库之日,有特选的司官跟着,其中有两个都姓李,亦都是翰林出身,一个叫李用清,丁忧起复,从原籍山西平定州进京,背着个小铺盖卷,徒步三千余里,不雇一车一骑,京里诧为千古未有的奇事,公送他一个外号叫“天下俭” 另一个李嘉乐较为逊色,名为“一国俭”他不如李用清的是,做了官居然常唤剃头挑子来替他剃头。剃完,亲手付予剃头匠二十个小钱。自觉出手已很大方了。 有一次他问他的听差:“剃头的应该很高兴吧?我每次都给他二十文。” 听差的据实答道:“外面剃头,最少也得四十文,何况是做官人家?剃头的每次都要吵,我只好再垫二十文,才把他打发走。” 李用清大怒:“我在家乡偶尔叫人剃头,每次只要十二个钱,现在给他二十个已经多了,他居然还不知足,你也居然就添了给他,真正岂有此理!好了,从此以后我不请教剃头的,连二十文都可以省下。” 果然,言出必行,从此以后,李嘉乐不再请教剃头匠。要剃头由他太太动手,剪得参差不齐,怪模怪样,惹多少人在背后当笑话讲。 但阎敬铭却很欣赏,以为做官必从一个“俭”字着手,才能“无欲则刚”做个晚节不改,始终如一的清官。为此特别重视两李,带着他们一起去查库。 户部三库在三处地方,颜料库在西安门内;缎匹库在东安门内;银库又称大库,则在户部衙门的后身的东北角。查库先从远处的颜料库查起。 颜料库是个杂库,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掌管国家度支的户部,何以会有这样一座库房?谁也不知道。有人猜测,户部有此物库,大致起于明朝万历年间征收矿税之时。矿税苟扰遍天下,民间名产珍物,输往京师,终年络绎于途,奇珍异宝,收入大内,常用的物料,归工部及户部存贮,才设了这样一座颜料库。 在清朝,各省贡品,名目繁多,内务府认为无甚用处,容纳不了的,亦都归于户部。日积月累,用之不竭,随意堆积在库房里,但是帐目却是分门别类,异常清楚的。 阎敬铭早年当司官的时候,奉派查过颜料库,知道这座库是无法查的,同时他要整顿的也不是这一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