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第2/9页)
听差,鸦雀无声地在守候着,使他微感意外。略一沉吟之间,听得垂花门外,脚步声、说话声,杂沓并起,接着是一名专管通报的侍卫,轻捷地疾步出现,看见恭王,就地请了一个安,高声说道:“文大人、宝大人来了!” 宝鋆在前,文祥在后,恭王先看见宝鋆的脸色,是那种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安然到达地头,疲乏中显得无限轻松,微笑着不忙说话,先要歇一歇,好好喘口气的神情。文祥虽依旧保持着惯有的从容沉着,但眼中也有掩不住的欣悦。 一看这样子,恭王舒了口气,回身往里走去,宝鋆跟着进门,先把大帽子摘下来拿在手里,然后便去解补褂的扣子。两名听差赶来侍候,接过他的帽子,他才能腾出手来,取出一张纸递向恭王:“六爷,你看这个!” 是曹毓瑛的字,也有文祥勾勒增删的笔迹,一看开头,便知是明发上谕的草稿,他很用心地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 “谕内阁:联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本日恭亲王因谢恩召见,伏地痛哭,无以自容。当经面加训诫;该王深自引咎,颇知愧悔,衷怀良用恻然。自垂帘以来,特简恭亲王在军机处议政,已历数年,受恩既渥,委任亦专;其与朝廷休戚相关,非在廷诸臣可比。特因位高速谤,稍不自检,即蹈愆尤。所期望于该王者甚厚,斯责备该王也,不得不严。今恭亲王既能领悟此意,改过自新,朝廷于内外臣工,用舍进退,本皆廓然大公,毫无成见;况恭亲王为亲信重臣,才堪佐理,朝廷相待,岂肯初终易辙,转令其自耽安逸耶?恭亲王着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复议政名目,以示裁抑。王其毋忘此日愧悔之心,益矢靖共,力图报称;仍不得意存疑畏,稍涉推诿,以副厚望!钦此。” 这道上谕对恭王有开脱、有勉慰,而最后责成他“仍不得意存疑畏,稍涉推诿”则是间接宣示于内外臣工:恭王重领军机,虽未复“议政王”名目,而权力未打折扣,朝廷仍旧全力支持。命意措词,绵密妥当,特别使恭王满意的是“位高速谤”和“朝廷相待,岂肯初终易辙,转令其自耽安逸”的话,颇为他留身分,而这两处都是文祥所改,恭王自然感激。 一场风波,落得这样一个结果,总算是化险为夷,但回顾历程,倍觉辛酸,恭王此时才真正起了愧悔之心,向文祥和宝鋆拱拱手说:“辛苦,辛苦!不知何以言谢?” “言重了!”文祥正色说道“六爷,大局要紧!” “是!”恭王也肃然答说“明儿我就到军机。” “唉!”这时宝鋆才抹一抹汗,叹了口欢喜的气“我算是服了西边了!” 喧腾了一个多月的话题:恭王被慈禧太后逐出军机的前因后果,自从那道天恩浩荡的煌煌上谕一发,迅即消寂。这并不是因为恭王复领枢务,没有什么好谈的,而是有了一个更有趣的话题:前科翰林“散馆”授职和本科的状元落入谁家? “散馆”大考,一等第一名是张之洞,他原来就是探花,不算意外。紧接着便是殿试,照例四月二十一在保和殿,由皇帝亲试。天下人才,都从此出,关系国运隆替,所以仪制极其隆重,由贾桢、宝鋆主考。会试及第的一榜新贡士共计二百六十五名,天不亮就都到了午门,各人都有两三个送考的亲友,在晓风残月下东一堆、西一堆小声交谈着。到卯正时分,唱名进殿,单数从左掖门进,双数从右掖门进,齐集殿前,由礼官鸣赞着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礼部散发题纸,然后各自就座,尽平生所学,去夺那名“状元” 殿试照例用策论,一共问了四条,先问“正学”源流,次问吏治,再问安民弭盗之法和整顿兵制之道,说是“凡兹四端,稽古以懋修途,考课以厘政绩,除莠以清里、诘戎以靖边陲,皆立国之远猷,主政之要务也。多士力学有年,其各陈谠论毋隐,朕将亲览焉!” 名为“亲览”其实只看十本卷子。殿试的考官,称为“读卷大臣”看得中意的,卷面上加一个圈,这一次一共派出八名“读卷大臣”所以最好的一本卷有八个圈,那便是压卷之作。以下九本的次序,也是按圈多寡来排。然后进呈御前,朱笔钦定。有时照原来的次序不动,有时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原试列入二甲的,变了第一,全看各人运气。 殿试一天“读卷”两天,到了四月二十四一早,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临御养心殿,宣召军机大臣和八名读卷大臣,八臣以协办大学士瑞常为首,把叠得整整齐齐的十本卷子,捧上御案。慈禧太后已经在同治元年壬戌和二年癸亥,亲手点过两次状元,所以不看文章,只看圈圈。很熟练地拿起第一本卷子,用长长的指甲挑开弥封,看状元是什么人? 一看之下,不由得失声轻呼:“是他!”接着便怔怔地望着慈安太后。 “谁啊!”“赛尚阿的儿子崇绮。” 这一宣示,最感惊异的是那班军机大臣,但遇到这样的场合,唯有保持沉默,看两宫太后的意思如何? “怎么办呢?本朝从来没有这个规矩!”慈禧太后看着瑞常说。 看大家依旧没有表示,慈禧太后颇为不悦。自从满、汉分榜以来,旗人不管是满州、蒙古,历来不与于三鼎甲之列。因为旗人登进的路子宽,或者袭爵,或者军功,胸无点墨亦可当到部院大臣,为了笼络汉人起见,特意把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人艳羡的头衔,列为唯有汉人可得的特权。祖宗的苦心,读卷大臣岂能不知?虽说弥封卷子不知人名,但这本卷子出于“蒙古”卷面却有标示,然则这样选取,岂非有意藐视女主不能亲裁甲乙,存心破坏成法? 慈安太后也不以为然,不过她并不以为读卷大臣有什么藐视之心,只是一向谨慎,总觉得“无例不可兴,有例不可灭”从来鼎甲都点汉人,不能忽而冒出一个“蒙古状元”来! 所以神色之间,对慈禧太后充分表示支持。 “怎么办呢?”慈禧太后低声问她“我看…。” “我看让军机跟他们八位再商量一下吧?” 这是无办法中的办法,慈禧太后恨自己在这些上面魄力还不够,懂得也不够多,不能象前朝的皇帝——特别是“乾隆爷”可以随自己的高兴而又能说出一番大道理来,更动进呈十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