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四章终于有个家上 (第2/3页)
再正常不过。 发伯出身就是个农民,而且一辈子都只有做农民的命,早些年虽然是乡里数一数二的优秀教师,但瑶妈亲手将他的人生毁掉。离开家乡的这么些年。就冯雨沐毕业之后回丽川那次一家人在一起碰过面。发伯的苍老让冯雨瑶的心底丝丝疼痛,看着发伯额头上的那些深深的皱纹,她不得不接受这脸粗糙得像松树皮一样的人就是爸爸。 要是以前,发伯和冯雨瑶在碰面就会有说不完的话,但现在明显少了。三四年没见到女儿,发伯似乎并没有什么话要说,只是一路的沉默寡言。 “爸,您走的时间连鞋子都没换呀?”,冯雨瑶指着发伯鞋子边上的黄泥。这明显是在工地上沾染的颜色。 “哪里嘛,前天晚上才发了工钱,昨天走哪来得及洗哟。”,发伯解释说。 “叔叔,我们先回去吧!早点回去休息,肯定累坏了!”,程志浩接过发伯的行李。 “小程吧?”,发伯看看面前这个小伙子问道。 “呃。是的!”,程志浩尽可能给发伯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程志浩…。您未来的女婿!”,冯雨瑶调皮地说。 因为发伯之前已经有答应过的,所以听姑娘这么说就没有反感。他那古铜色的脸轻轻地动了一下,看得出来他还是想微笑的,只不过太长时间没笑过所以一时想不起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表情来回应女儿。 回公司的路上,谁也没有说话。发伯是不想说。冯雨瑶不知道说什么,程志浩是不敢说,大家都只是静静地看着车窗外的街景。 车到东方大厦楼下停下,程志浩扛着发伯的行李,让冯雨瑶走最前面带路。发伯打量着女儿和准女婿生活的的方。认为比想象中的要好一些。 一进电梯,冯雨瑶怕发伯不适应,但从爸爸的脸上看不到他有没有害怕。“坐电梯习惯吗?我一开始的时候好晕。” “呵呵,还好,我们在工地上天天坐电梯,只是没这个高级…”,发伯在工地上坐的那种直接就叫升降机。 “难怪…”,冯雨瑶觉得爸爸还像小时候记忆里的那个男人一样,总是万能的什么都知道。 快到十二楼的时候,冯雨瑶觉得有必要给发伯先打个招呼好有心理准备。她说:“妈也在,在给公司做饭。” “你说过的!”,发伯很平静,但他的心里还是轻轻地颤抖了一下。 随着门的推开,当三个人出现在大厅的时候,里面的人表情各一。有高兴的,有惊讶的,有尴尬的,有平静的…,刹那的定格之后都立马堆笑欢迎发伯的到来。大家之所以表情各一,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种发伯和瑶妈相见之后的场景。这特殊的一家人在完全都没有预料到的地方团聚,真是一种说不出味道。 瑶妈和发伯的见面无疑是尴尬的,不论是冯雨瑶和程志浩,还是董晓锋或是其它人,在发伯面前都是小辈,没有人可以或都是愿意去观察两个长辈到底会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另一方。 在发伯和瑶妈之间,现在唯一可以一起讨论的话题只能是关于冯雨瑶的婚事儿。其它的一切都不便更不能提及,譬如情感,家庭,还有以后… 自从到了丽川之后,只要瑶妈在的地方,发伯总是避开远远的。他喜欢坐在沙发上抽着不知从哪个地方带回来的香烟,每次都会给小伙子们递,然后一起吐着烟圈却没什么话可以聊。 冯雨瑶知道这些年爸爸在外面受的苦没处说,可作为女儿无非关心一下他的身体可好,还有什么能说呢?发伯是个老师,虽然种了几年地但脑袋并没有因此就闭塞了,跟老乡一起出门很快练就一手木工活儿。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在家就是半个木匠。 虽然有一门手艺在身,但也最多就只能是混个半饥不饱。有时候在席间他会忘了顾全女儿的面子,开玩笑说他这一辈子还从来没吃撑着过。 却正是他这样的耿直,让大伙儿都喜欢这个叔叔。他没有太大的脾气也没有特别的爱好。但喝几杯最为浓烈白酒然后躺下鼾声如雷地睡成了他的最爱。 “别打扰他,太累了!”,每当冯雨瑶想要去叫醒爸爸的时候,从身边经过不管是谁几乎都这么说。 发伯是真得很累,年轻的时候曾一段时间是那么的风光,但不幸运的是在那个时代。出生在那个地方,还遇到了瑶妈这样的女人。如今已经五十的人了,应该有的似乎是什么都没有,而不需要的却全部都齐了。 他有太多的经历,脸上刻满的那些沧桑记录了一生里许许多多解不开的迷。他的内心也许是痛苦的,生活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他的命运路线在半路突然转变。 “您有遇到过合适的人吗?”,冯雨瑶实在忍不住,于是想了解一下爸爸这么多年是否总一个人孤独地过日子。 “呵呵。不一个人还几个。你爸爸这个样子有谁会看中呢?”,发伯说完之后便只是笑。 冯雨瑶不便更深的多问,一是因为mama也在这个地方,再者爸爸会因为这个问题而感到尴尬。以前他需要为儿女考虑,需要顾家人们的感受。后来随着年纪渐渐老了,发伯的自我提醒意识几乎达到了极限,他不会冒然做他想做的一切。作为一个有儿有女的男人,他懂得需要放弃。特别是私人情感的事必须得适可而止,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出现令人更加尴尬的局面。 “我和你妈这辈子都走不到一起…”发伯趁瑶妈不在的时候对女儿说。 “这我知道!”,冯雨瑶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想要将分离的爸爸mama再撮合到一起,但那次的结果令人很扫兴。 发伯的这几十年,五十多个春夏贺迎枫冬的蹉跎岁月, 曾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后辈们传授知识,曾在丰满荆棘的坡地上拓荒,曾吆喝着赶那耕牛在黄土地来回。洒尽了汗水却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