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新传_第十八章汉献帝新传兵之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汉献帝新传兵之魂 (第2/3页)

血马,土耳其马则是数万年前中亚热血马和西伯利亚凉血森林马自然交融的后裔,那么按常理是有可能出现这么稳定的血统,但要想将赤兔的血统延续下去,就必须寻找最纯正的大宛马,而这个也只能在安息帝国内找到,目前大汉的纯种大宛马,本质上都已经并不纯正了,董家所保留的两匹也是通过西域和安息购买的。

    可惜那两匹一匹是赤兔的老妈,另外一匹也太老了,可以当赤兔的外婆了,刘协估计赤兔是没有这种胃口的。

    选择纯种的大宛马,赤兔的后裔将延续其耐力特性,而选用纯正的伊比利亚马,则可以保持温血马的特征,保留高大和耐力两个特点,相对而言,或许这次送来的那些伊比利亚马会是一些不错的选择,那要选择一个纯正的就很困难了。

    名马再好,却永远不可能成为骑兵的主力,要想真正提高骑兵的能力,就必须在整个马种上下功夫。

    目前在大汉军队中使用最广泛的战马主要是三个类别,排名第一位的就是河西马,这是大汉山丹军马依靠西域大宛马(在血统纯度上低于安息的大宛)再次融合改良的战马,主要在陇西、天水牧场培育,相对山丹军马更优良,但身材也更修长匀称,对于重骑兵而言,并不是很合适,而大汉主要的骑兵都是在轻骑兵和重骑兵之间的游骑兵,飞射能力好的可以用弓,飞射能力较差的则用襄阳连弩。所用的鳞甲只布置在要害和关节,四肢和腿上所用的还是粗厚的牛皮革。

    这种骑兵是从冲锋骑兵中发展出来的,尤其吸纳了西凉铁骑的优点,他们在冲锋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弩进行射击,也可以迅速换成宽背斩马刀,代表性的骑兵团队就是吕布的虎狼营、唐斩的旋翼营和庞德的征东军骑兵。

    (这里有个插曲就是曹cao虽然领了征东军大权,夏侯渊也得偿所愿领了厥机旧部中的控铉骑兵,但征东军最初的五万骑兵却仍然直属庞德管辖,这种设计和马滕领了征西军,但五万冀州降兵却在张颌手中一样。)

    大汉的控铉骑兵统一的战马配置仍然是身材匀称高大,平均身高在六尺五(一米五)以上,耐力优良且能够吃苦的河西马。

    其次是就是孙策铁翼营为代表的重骑兵所采用的河曲马,河曲马也是在凉州一带牧养,主要是羌族提供过来,河曲马的身高比河西马要矮小,但骨架宽厚敦实,可以承受更多重量,短瞬间爆发力极强,在统帅府做对对比后,将铁翼营和其他几个重骑兵军营的战马全部从河西马改成河曲马,主要是南骊部族和凉州武威一带的羌民牧养,张辽在并州损失的五万重骑兵用的也正是河曲马。

    最后是杂派,主要用在各地驻防军,大多是长期从幽、并吸纳的蒙古马系,而驻防军的骑兵主要都是所谓的轻骑兵,这种轻骑兵和三国时代曹cao的轻骑兵相差无比,虽然是用刀砍,但却用着属于控铉骑兵的轻型马,也只能用来对付步军和一般的反叛小族。这种骑兵应该说是比较废材的骑兵。

    虽然南方的驻防军也使用一些川马和滇马,但这些只有一米三四,甚至不到一米二的马种,大多数都是极其特别的山地骑兵在使用,也主要用于军备物资的山中运输。

    张辽的镇北军的消失,再一次提醒刘协,重骑兵是不可能和控铉骑兵对抗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大汉骑军在丁原当年冲锋、飞射两类分别上逐步发展成了五种,即游骑兵、冲锋骑兵(传统的重骑)、控铉骑兵、轻骑兵、山地骑兵。

    在刘协的计划中,随着南骊部族开始饲养河西马,河西马每年运送量将会加大,也会更加普及,十余年后可以完全向轻骑兵推广,使轻骑兵也开始装备皮革甲,这个改造完成后,轻骑兵的水平就会有大规模的提升。

    控铉骑兵将主要依靠从漠北吸纳南骊、鲜卑、羌和乌恒四族中的青壮组成,游骑兵则是大汉各地预备军提供,也是大汉骑兵的主力阵营,山地骑兵的运用范围比较小,只有在南岭、武夷山脉的广州,以及交、泰两州可以使用,这种骑兵的发展更为艰难,虽然作用也很不错,也只有南山族、越族中的少数人可以胜任,他们既可以在山地、丘陵里穿梭,对山地步军也是一种克制,但发展的难度使他只能成为大汉五大骑兵分设中的最后一名。

    真正难以有所提升的是冲锋骑兵,中国战马的发展在汉朝是一个巅峰,大汉历史上的战马平均高度比宋代高十厘米,宋朝的平均战马身高只有一米三左右,简直是中国骑兵团的耻辱,刘协很多时候都不明白宋朝的骑兵们骑马和骑驴有什么差别,一群身高一米六以上的男人骑着一米三的小马简直非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