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卷四海征伐第三章东瀛之葬 (第3/3页)
些混凝土大规模的出现。此外还可以用河沙弥补缺乏地部分。 由于缺乏大规模的登陆作战部队,孙坚的征东军也临时调往淮安,二十五万大军从淮安出发经山浦岛(今济州岛)补给,抵达釜山港,在釜山进行补给。 华夏十三年夏末。辽州海峡风狼终于平静下来,徐庶正式指挥大军进入瀛州,在东瀛登陆,在登陆处定地名为南渡县(今日本长门县)。数日后遭遇斯马国,三日内悉数俘虏当地夷民,各商军随后而至,在徐庶的允许下,商军开始以万人为营,向各处征伐。 大和政权在丧失三个部落之后,开始集中全民反击,在东姬县(今神户)荆州武威集商社五万丹阳商军、文聘三万镇东军、陆逊的两万青州驻防骑兵团(原定北军)遭遇,在陆逊指挥下,十万大军分三路逼进大和部落民兵。杀两万余,俘者过五万。 到了东初,徐庶已经将马斯国和大和政权扑灭,考虑到商社需要佣工,战争中徐庶也极力避免人口损亡。消灭大和政权之后,主要地六家集商社都各自得到了五万左右的佣工。 刘协也开始着手进行瀛州规划,根据军机不断传来的详细地图,将瀛州分为北海道、东瀛(今本州岛)、四国和西瀛(今九州)、北瀛(今库叶岛)五郡,后考虑东瀛郡过大。分设东姬郡(今日本广岛、神户、京都一带)和东瀛郡(今本州岛东部东京、东北一带),在东瀛郡的东瀛平原设东宁城。 各商军在东姬郡和东瀛郡到处沿海建城和港口,在内陆平原之地开发良田,让部分本地奴工耕种,而大部分本地奴工则运到东姬郡,准备在开春后运入渤海湾,参与大汉北部建设。 虽然其间卑弥呼派使臣前去拜见徐庶,表示愿意称臣,却被徐庶拒绝。 刘协也从扬州抽调了二十万青年壮士前往淮安。准备让汉人开发瀛州,彻底将瀛州划入大汉帝国版图。并让徐庶通知各家集商社只留部分中青年在当地参与本地建设,其余壮年劳动力必须运送到大汉京都,参与京都和北部建设,女性可以根据年龄,部分运回大汉。留部分为移迁过去地汉人妻妾。 瀛州的本地土著是大汉帝国各集商社第一次大规模吸纳奴工。也使各集商社备尝甜味,拉开了大汉帝国以集商社为代表。在此后数百年间不断征伐海外补充劳动力的战争。 留在襄阳的刘协是没有见到那一幕幕,但他知道这种奴役的残忍性,可是又能有什么办法,每个帝国的壮大过程中,奴隶工都是一个重要资助力量,想不断扩大战果就必须使国内民众压力减轻,那么使用奴隶工就是唯一的选择。 在刘协的心中,这些到底是北海道的虾夷人还是大和人,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在他的心中,感兴趣地就是数字,到底有多少青壮年劳动力才是最重要的。 但有一点同样很重要,就是这些奴工能活多久,在他们面前,不仅有北方正在兴建的二十多个水利工程、天京城建设、黄河治理工程,还有漠北的碉堡工程,在这些工程完成之前,他们必须活下去。 为此,刘协特意下诏令,让各家集商社要富有大汉帝国的人文精神,善待佣工,注意饮食和温暖保障,要注意卫生条件,尤其注意防止大规模瘟疫,要注意尊重他民族的安葬习俗,一律采取瀛州土著倾向的火葬,死后骨灰留在地中。 至于瀛州当时到底是否采用火葬,刘协倒不是很清楚,但至少不应该大规模留下可以考证的墓葬群或者坑埋群。 在瀛州本土,徐庶向刘协发来奏函,表示在瀛州壮劳力大量流逝后,当地老人无法获得赡养,是否由辽州提供一定的粮草支援。 刘协想了几日,最终回复是让他自己决定,但徐庶哪里有调拨辽州粮草地权利,他只好让各商军自行处理,汉军则不得过问此事,任何人不得留下相关记录,并且对瀛州土著采取火葬仪式。 刘协估计瀛州的事情解决至少是明年夏秋时节,届时还会有不少劳动力陆续抵达渤海湾。 在大汉帝国的历史上,平定瀛州将意味着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一是集商社成为大汉征伐的主力;其二是大汉帝国迈开了海洋帝国的脚步。 看着十多年前的海楼船设计图纸,刘协清醒的意识到,必须首先系统的解决海洋帝国地根基问题。 大汉帝国的舰队还留在十多年前的水平,这些年来江东船舶军备集商社虽然也开发了很多新船只,但真正意义,远洋航行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面需要天文学、数学、理学、地理学等各方面学科顶尖学者的参与,仅仅依靠江东船舶军备集商社一家的力量实在是太单薄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