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卷天下云涌第三十五章炎黄广场 (第2/3页)
对于中心城的城墙设计选用二十多份设计稿进行对比,最终选择了夹层横滑铁门设计、外墙大理石垂直抛光设计、整体城墙阶梯设计、后墙高阶设计等二十多项崭新的设计思路。 整个城墙正面呈垂直,背面呈阶梯形。这样可以使参与城墙守卫地士兵由十万增加到四十万人,并且在阶梯上可以站立三十万弓箭手,听从尉官指挥用齐射压制敌人,在城门处有夹层,设有铁门,这种铁门不是竖向悬挂式,也是折门打开式,而是采取横向移动式,铁门下有铁轨和滚筒增加灵活性。可以随时拉出来挡在正门前,也可以推回去,打开城门。 在城墙背面的阶梯上修筑了石制平台,每个平台高六丈九,平台顶面长宽各两丈六尺,可以停放四辆转轮投石车或者十辆神鸢车(全名叫神鸢铁弩车。是床弩的强化版)。 边城和角城完成之后。将在边城和角城之间修筑外城墙,外城墙东西长宽各六十六里。天京城的内城墙与外城墙距离为十八里。在四大边城建设好之后,四角城中心离主城中心相距四十六点六七里。 在天京城中心城完成之后,整体的规模将超越罗马城,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比隋朝的长安城略大六平方公里,比盛唐时代的长安城小十二平方公里。 此时的南京城已经实现了对老建业城的更新设计,并开拓了城南、城北,整个建筑面积早已超过盛唐时代地长安城,虽然就繁华程度而言,还不如长安,但城市面积和人口已经接近盛唐的长安城,毫无疑问是大汉第一城,天京城并没有打算马上超过南京城,这也是整个朝廷,尤其是刘协理性的地方。 为了给天京城增加发展的空间,特别融入边城和角城这样的卫星城概念,在它们之间包围的大量土地,融入了城市绿化概念,相当于天京城的郊外,随着天京城的发展,这种郊外也可以起到城市外延空间的发展,八个卫星城也拥有发展空间。中心城大规模地采用石材,外城和边城、角城则选择青砖。 在边城、角城完善之后,外城墙修筑成型,大天京城的规模可以装下四个罗马城,理论上可容纳居民三百万,但这就是理论数据,实际包含外城的天京城土地面积相当于一个大县的规模,城市部分还只是天京城中心城,只是外城的设置既起到保卫天京城的作用,也为天京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不会让天京城在历史进程慢慢落伍。 天京城中心城内部采纳了大量的新设计理念,集中体现了罗马和东方建筑最高的理论,但罗马学者提出地罗马出钱建设教堂的建议被刘协直接否决掉,相反采用中央道学院的建议,结合罗马学者的建议,在天京城中央设立炎黄广场,中心竖立炎帝和黄帝雕像,在雕像的设计上定位于罗马式的写实风格,贴近百姓视角。更直观地告诉大汉百姓各族百姓地始祖者。 取坐北朝南之意,在炎黄广场北侧建设大汉皇宫,皇宫正前厅为大汉御府,做为皇权中心地,广场东侧为中央治略府。西侧为中央太学府,南侧中央统帅府。 在皇宫和中央太学府之间建中央道庭,在皇宫和中央治略府之间建禁军驻防庭,而御府、禁军驻防庭和中央道庭三者之间以密封走廊相同。从禁军驻防庭东侧和中央道庭西侧起建城墙,和走廊形成密封的大皇宫,确保刘协地安全,而御府、禁军驻防庭和中央道庭也是刘协主要掌控的权利机关,一府两庭合并在一起称之为中央皇庭,充分体现了刘协二元君主制地思想,无论是国家还是宗教上,他都是大汉唯一的统治者。 刘协将十万镇中军降为京都驻防军,归属禁军直管,由御府直接管辖。而中央道庭也归属御府直接管辖,整个天京城中心城内就由禁军负责守卫,而外城防卫归属统帅府,实际上刘协已经将所有军权全部掌控到手中,相应治理权限进一步下放给治略府,但无论治略府权利如何膨胀,所有财权、军权、宗教和监管权仍然聚集在刘协手中,只要一声令下,治略府各级官员包括三治略公随时可以调换。 炎黄广场周边的中央皇庭建筑主材选用花岗岩和部分武康石。主色调维持秦汉的黑色,而中央治略府、中央太学府和中央统帅府地建设主材都采用武康石。 武康石的质地硬度适中,与目前大汉帝国采矿技术、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自然状态多数呈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但表面一经风雨侵蚀就氧化成美丽的紫色,紫色象征着祥瑞,人们习惯把这一类石称“武康紫石。” 玄黑色也就成了代表大汉皇帝和中央教廷的色彩,除了禁军使用黑色的旗帜和围领外,其余军队不得使用黑色布料。 玄黑底色紫色九龙图成为帝王龙袍的标准图案。玄黑底色紫色凤凰图案为皇后专用图案,玄黑底色太极八卦图案中央道庭专用图案,各州各郡道院为紫色底色太极八卦图案。 紫色建筑为中央机构标准色,也是公爵着装标准色,除了黑色和紫色外,对其他色彩不做任何限制。 刘协没有选择金色。因为他认为金色过于富贵。容易让人联想到富贵不可及和奢侈,对大汉皇庭而言并不是最好象征色彩。 就建设主材上。随着军事的发展,维持木式主材的城市很难抵御战火是最主要的原因,罗马城能够在历经战乱后还能留下供人景仰的一角,无疑证明了石材比木制主材在城市建设上地优越性,但这并不值得推广,对除了象征中央权利机构之外的天京城大部分建筑都还是采用了青石砖,青石砖是在青砖基础上采纳新工艺形成的新式建材,非常适合推广,但除了主要城市外,对百姓的推广还是进行限制,因为一旦百姓大规模采用,对土地的破坏也是惊人。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流入大汉之后,印刷量一直很大,对大汉的建筑影响也日渐增加,除了罗马学者提出的方案外,大汉学者也提出了很多结合东西方色彩的方案,其中中央治略府就选择了金陵学府出身地中央太学府建筑学院士骆康的方案,这个方案在主体上也仍然采用了武康石,共分为六层,中央底层设了一个大厅,厅前设有罗马式的拱门,而且大量使用罗马习惯使用的火山灰混凝土。 整体建筑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设有六个拱门,治略府大楼中央设有旋转楼梯,采用罗马式石柱进行支撑,在治略府中央大厅内竖立卢植的雕像,也是写实风格。 选择这份设计方案,更多是对大汉学者学习罗马中的优异者的一种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