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政教合一 (第3/3页)
根本不构成威胁的时候,刘协让胡昭公开进行财经学的诠释和讲解,并由对财经道有更深了解的蒋琬写两本财经专著——《财经要略》、《税论》。 刘协忙里抽闲的写了两本新书——《管筹》和《组织》,但这两本书各自只有数万字,只印了三千册,在朝廷重要官员和将领之间流传。在这两本书籍中,刘协将管理学中管理和统筹两个概念提出来,将组织学的分工和组合概念提出来,虽然故意没有对此多加讨论,但还是点明朝廷管理和统筹的职能,不论是治略府,还是统帅府,或者是军队中的一个营,他们都是组织,是人按照系统的要求进行组合的结果,它就有系统的规则,即道。 同样,在刘协的引导下,襄阳理工学院的几十名学者合力完成了《草本经》、《禽释》、《兽释》和《虫释》,在《虫释》中,学者们严格区别了虫和兽之间的区别,使之不再混乱。 令刘协头痛的是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自己也不太清楚的该怎么去引导了,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化学白痴,也许根本不要再去引导,他明白自己做的已经够多了,此后的事情应该依靠学者们,他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有发现道的欲望,摆脱儒家守旧思想和轻视理工的困扰。 为了近一步鼓励学者的创新精神和探险精神,刘协正式将理工类也划入士子的评定范围,改学子、学士、学者、博士、大贤五级评称为学子、学士、学者、博士、院士五级评称,并制定论文制,将论文分为十二个分级,每种都有不同加分,根据总分定评称,其中尤其发现新理的论文为分最高者,而这样的论文必须得到太学府的认可才可以认定有效。郡学可以完成学子到学士的申报评审,州学可以完成学士到学者的申报评审,国立学府则可以完成学者到博士的申报评审,太学府完成院士资格的申报评审,一旦通过院士资格,即可成为中央太学府成员。 士子的年俸也进行更改,理工类士子年俸一律增长三成,尤其学者及以上级别增加五成,这样的金钱刺激正是要大规模刺激士子弃文艺转向理工,事实上效果也很明显,制度下发的第二年,各郡学报名参考理工学子的人数增长超过四成,而各地郡学中转学理工的士子多不胜数。襄阳理工学院也从最初寒门子弟集中的地方成为豪族、寒门云集的地方。 虽然大汉没有执行普及教育,但是各地县学的开展,其三年低学费学习制度还是让大量贫家弟子纷纷涌入,各地富族子弟则云集参加三年一度郡学会考,使大汉人才培养呈现两个现象。 事实上,刘协和荀彧的计划是县学三年免费,但在张昭和蒋琬的直谏下,最终还是取消了,大汉可以支撑荆州八十多县学进行县学三年免费,但无力支撑全国,并且各地农民在人少地多的情况,还是勉强可以保证一定的收入支持三年的低学费就读,实在没有学费可以直接到了年纪参加驻防军,也还有提升的机会。 由于县学的教学相对浅薄,和富族的私学相比,它所教授的还是很少,在郡学会考上,一般的寒门子弟很难考过富族子弟,对他们来说,只有极少部分能够通过县学脱颖而出,被保荐进入郡学,三成能够进入预备军,其余大部分都是进了最没有前途的驻防军。 但平心而论,相对东汉和西汉,南汉在贫民教育上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在驻防军依靠自耕自重的前提下,这些寒家子弟组成的驻防军不消耗国家财税,而且他们还有最后一些机会进入各地军院,虽然相对预备军,他们的机会少得可怜,但一整套的挑选系统遴选下来,每十名寒家子弟就有一个人可以进入郡学,每十名中有三人能够进入预备军,大约每十人中有两人拥有进入朝廷军政机构的机会。 这两个人有三成的几率成为士子,三成的几率进入低层的官僚机构,还有四成几率进入汉军体系。大约百分之一的几率进入中层的治略台级官僚机构,只有千分之一的几率进入中央的官僚机构,如果要成为三公八尚书这个层级的核心官员,他们大概只有十万分之一几率。可他们仍然有机会,也有非常大的几率在军队中寻找到不粗的位置,或者成为不错的学者,甚至院士。 这个几率并不低了,总之对他们而言,机会人人都有,就看你是否真的很聪明或很强壮。 黄河民族学府的筹备工作也由司马懿在积极进行着,这间学府将会为少数民族的富裕阶层的子弟提供进入官僚机构的机会,至于少数贫寒子弟而言,连县学都无法实现,除了参入驻防军外,等待被挑选进入预备军或者商军外,他们只能继续放牧或者农耕。 如果说,这之前刘协的行为还是没有争议的话,那之后刘协的一个行为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