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新传_第二十六章中亚强敌新书急需支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中亚强敌新书急需支持 (第2/3页)

服了,那么十之八九就是安息帝国。

    这就又陷入另一种深思,安息帝国本来和大汉交好,怎么会突然转过来攻打大汉,除非他们和乌孙国达成了一种协议,而康居是匈奴人居多,但并不是北匈奴的主力,那么就是他们三者之间都达成了平衡,或者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安息帝国和大秦帝国达成了一致停战的协议。

    这一切都在荀攸脑海中形成一个个问号,隐约感觉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就只有皇帝刘协,但他并没有估算错,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就只有通晓东西方文明发展史的刘协。

    乌孙做为一个游牧民族,再加上数百年和匈奴的对抗,使得他们的骑兵也是匈奴式控铉骑兵,所用的却是非常独特弯月银刀,但和匈奴人不一样的是刀锋却在环月内,就好像无数把镰刀,这正是受了波斯人的影响。

    他们的甲胄好一些的也就是皮甲,一般都是没有什么防备军甲,只有前面的两千人左右穿了奇怪的前胸甲,只能保护胸部和双肩,甚至头上什么也没有。

    安息帝国的那支骑兵就非常惊人了,在前面大约三成的骑兵是全副武装铁环编织而成的甲胄,甚至在战马上也有部分这种盔甲,简直可以算是全身武装的骑兵。

    让荀攸更大吃一惊的是安息帝国的后方大约七成的骑兵是半身锁甲,马匹的防甲也只是皮质,但身后却背负着一张弓。

    在骑兵方队背后似乎还有大量的骆驼,那些骆驼身上背负着大量的弓箭袋,这一刻,荀攸几乎停止了呼吸,事情已经很明显了,这支突然出现的骑兵除了少部分冲锋重骑兵外,其他主力骑兵和大汉的游骑兵属于一个性质,都是属于冲锋、飞射相结合的骑兵。

    当时的世界是中亚的骑兵号称世界第一,他们在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吸纳了骑射的思路,又保持了原有冲锋骑兵的特征,而这种变化起源于公元一世纪初,比大汉提前了一百多年实现了游骑兵变化。

    安息帝国的骑兵是世界骑兵的引领者,正是他们引发了欧洲人,尤其罗马大规模使用骑兵,也是他们教导了罗马人如何分开使用轻重骑兵,甚至提前让欧洲人体会到了什么叫“安息回首箭”当很多年蒙古人使用“安息回首箭”的作战方式来到欧洲大陆的时候,人们还以为曾经消失的安息帝国又回来了。

    在回首箭的作战方式上,安息人比匈奴人更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曾经将这种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即使是今天大汉主力游骑兵,还无法保证半数人会使用回首箭,提前百年创造出游骑兵概念的安息帝国,他们的主力骑军早就实现人人都可以使用“安息回首箭”的地步。

    二十万骑兵已经冲锋到眼前,即使不用鹰眼都可以看到他们庞大军团,乌压压一片如同堆积到草原的黑云,他们扬起尘烟仿佛是沙漠中的尘暴一般,铺天盖地的弥漫着。

    荀攸屏住呼吸,缓缓挥起令旗,让诸军准备就绪,迎接着第一波冲锋。

    营寨坐落在一片缓缓隆起的土丘,阎行和马腾的骑兵就隐藏在土丘后,而这片土丘也是荀攸抵挡住第一波冲击的屏障。

    硫离大声和荀攸喊道:“是安息人,他们的样子和大秦人很接近!”

    是的,安息人号称白匈奴人,是北匈奴早期西迁过程中逐渐演化的民族,其后又融入波斯血统,但他们并不属于波斯,和波斯人也不能融合为一个民族,很多年后,安息这些白匈奴人逐步消失,却在东欧留下他们的种子。

    荀攸大声喝道:“全军上铉!”

    在他这声大喊之后,马上从征西军中传来一阵整齐的上箭拉弦之音,但西域各郡传来的上箭拉弦之音却是疏松稀拉一片,竟然还有不少人紧张的把上道一半的弓箭也给拉飞出去的低级失误。

    荀攸暗暗摇头,如果今天这一次自己可以侥幸活下来,回去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西宁学府和西宁军院建立起来,或者抽调更多西域驻防军的子弟前往长安学习。

    二十万骑兵在离大汉营寨五百余步外停下脚步,荀攸知道他们会休息一段时间,重新调整步伐,集体冲击,这是冲锋骑兵的特点,按通常的习惯,这段时间大概是两柱香的时间,在这段时间所有将领都尽力用呐喊提高士气,决胜就在这一刻间

    阎行和马腾都是使用骑军的行家,互相举旗示意,示意一起冲锋,

    阎行拎起随身的酒袋,拔掉木塞,举过头顶,仰首大喝,定西军五万凉州铁汉也随他一起举起酒袋,大口喝酒。

    阎行饮尽袋中的酒,用力将酒袋扔在地上,举起银枪,回首大喊一声:“兄弟们,跟我冲啊!”马腾那里也饮酒必,带头大声呐喊,征西军五万骑兵士气正高涨。

    荀攸、马腾和阎行之间早已配合了整整十年,听到定西军和征西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