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卷四海征伐第七章帝国之梦 (第3/3页)
杂交,最终形成品质并不优秀地鲜卑马,但由于本身拥有河西马和匈奴马两者特性。即保持了匈奴马的耐力,也保留了河西马的身高和负重强的优势,两者皆有的吃苦耐劳和温顺品质也得到了保留。 乌苏里江牧场则通过草原通道,淘汰了本地马种。引进了以北方冷血马为根基,采用纯血大宛马改良,在伊犁初步培育成形地新马种辽东马。由于乌苏里江牧场的气候条件相对伊犁牧场要冷一些,辽东马在兴州进行深层培育成系的时候取得更好的效果,整体群马都保持了高大高耐力和灵活机敏地性格。 随着乌孙牧民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得到越来越多的冷血马群,大量的冷血马开始进入大汉,持续改进着大汉本土马的体制,使农用马走向了高大耐劳的走向,也使得马耕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开始逐步成为北方耕田的首选。 西域百姓本生就有养马习惯。也是比较精细的养马方式,其土生本地马也逐步换成大宛纯种马,使得大汉不再需要向安息购买大宛马,使传说中的汉血宝马真正在大汉疆域内落下根,并且各地都建立了马谱,严格保持马的优良血统。 常纪在最优秀地伊比利亚马和纯种大宛马中进行挑选,选择了六匹进行精细培育,最终培育出玉血马,但和刘协想象的不一样。玉血马性格过于敏感,也非常娇气,虽然素质优异,却不能作为战马推广,但考虑到体型优雅,舞步华美,色泽光洁如血如玉,最终成为大汉皇室的专用马系。 大汉从最初羸弱的并州、幽州、凉州和匈奴四个马系,经过近三十年的精心调整和引进。终于初步完成了自己的战马之梦,使大汉帝国拥有了伊犁马、南骊马、西凉马、辽东马、鲜卑马、河西马、大宛马、玉血马八大马系,从一个马背弱国转变成一个真正的马背强国,七大马系构建了一个后人无法逾越的骑兵帝国。 伊犁马以综合能力为上,无论耐力、负重、冲锋、灵敏、吃苦、性格各个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是大汉帝国最优秀地战马品种。也是大汉游骑兵称雄世界的基石。 南骊马相比伊犁马。在耐力和灵敏上更胜一筹,负重、冲锋和耐劳能力上稍微欠缺。是大汉帝国控铉骑兵的首选战马,游骑兵的次选战马。 西凉马则是伊犁马和南骊马的替代马种,相应得在吃苦和性格方面要略胜过伊犁马,可以适用于游骑兵和控铉骑兵。 辽东马则承继北方冷血马和优良热血马的双重血统,是世界上第一支人工温血马系,是大汉帝国首选的重骑兵专用马系,平均身高为一步一尺两寸(一米六五左右),个别身高可以达到一步二尺(一米八),冲锋和负重能力非常优异,成年辽东马的体重可以达到两千五百汉斤(一般在五百五十公斤左右)。 鲜卑马则属于河西马的退化马系,在体型相对河西马继续降低地同时,继承了吃苦耐劳、繁殖能力强、耐寒耐旱、耐力良好和负重能力较好的综合优点,是漠北民族的主要蓄养马种,总量庞大,个体价格极为廉价,是大汉帝国在长久战争消耗中习惯采用的战马。 大汉后期的河西马在北方冷血马血统的引进,以及经过大量辽东马地改良后,相对帝国早期地河西马更加适合冲锋骑兵和农耕,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马种,加上性格温顺,中原北方大量饲养,成为大汉帝国骑兵地备用马选,也是主要的农用马和挽马。 纯血大宛马以及纯血伊比利亚,包括伊比利亚和大宛马合育的玉血马三系被统称为皇家马系,由于它们体型优雅,善于舞步,三种都是大汉朝廷的皇家专用马,主要在西域、伊犁、幽州进行精细饲养,其中姿态体型最好的玉血马则属于皇室专有,一般只用作帝室和其他国家帝室之间的馈赠品。 大汉游骑兵由单一的西凉马,转变成伊犁马、西凉马、南骊马三种战马系列,大汉的重骑兵也开始逐步从河西马替换成更高大的辽东马,而控铉骑兵也开始从匈奴马走向了鲜卑马,大汉直属的精锐控铉骑兵则统一配备大汉耐力最强的培育马系----南骊马。 伴随着重骑兵专用马----辽东马的培育和推广,刘协也开始让统帅府和各军备商社联系,让各军备商社提出新的重骑兵甲胄和配套的马凯。 各大军备商社都纷纷响应,集中所有甲胄制造的专家,甚至聘请罗马学者共同参与设计,毕竟军备院一旦选择了那家商社的方案,就意味着后续将有大量的订单飞过来。 八大马系的共同发展,使得大汉帝国真正成为一个骑兵强国,也被大汉帝国挥师横扫中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协的世界骑兵帝国之梦,也在八大马系开始成型后,终于得到实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