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左右逢源 (第3/3页)
这个问题只能搁置到九月再去思考,如果最后一个选择没有回旋的余地,刘协知道也只能让庞统领首,戏志才在旁指点了。 孙乾还在和伊籍在谈,但两人都知道意义已经不大,孙乾已经得到刘协的默认,如果刘备让出兖州给他,可以向刘备暗中达成各守黄河的决议,现在孙乾唯一要争取的就是海楼船和粮草,想要得到更多物资是不可能,其实孙乾也挺埋怨刘备,找个和田玉雕个玉章就想得到那么多的物资,这和拿个萝卜雕个大郡府印绶卖钱有什么区别,小孩子才上这个当。 孙乾忽然觉得,刘备之所以有今天,就是他这种心态,他还把刘辩、刘协两兄弟当作十年前的少年,殊不知如今天下早已开始又由他们两兄弟掌管了,毕竟是汉室之后,无论天下如何动乱,只要他们熬过最初的阶段,掌握实际的兵权,天下还是他们说了算。 伊籍也觉得意义不大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臣杨琦已经到了襄阳,正由庞统接洽商谈。 诸葛亮开出的条件相比刘备要实际许多,他将让徐晃星夜澈出洛阳,南北各自称帝,刘辩留下冀、并、幽三州之地,两位皇帝划黄河而治,若刘辩无后,则天下归统刘协,并表示若刘协同意,则继续维持洛阳商市,北汉有权保护南汉商人在北经商贸易,南汉相应也有权保护北汉商人在南方贸易,北汉向北扩张,致力消灭匈奴等外族,南方负责治理黄河,出兵西域,消灭时常入侵西域的贵霜等蛮夷,共同给大汉留下稳定和平的山河。 杨琦还带来了诸葛亮的亲笔信函,信中道:“亮之祖业本定中原,父祖皆有出仕,深受汉室隆恩,故父亡之后,吾与兄皆有出仕,虽力薄智乏,亦欲报汉室厚恩,然乱臣当道,致使大汉战乱不得息,民不聊生,凡有志者,皆闻之而泣血,盖天下志士,皆忠于汉室尔。当今天下,与孝恒皇帝已难比衡,亮记昔时,户有千万,人有五千万,今因南方有王,故安定如初,百姓丰足,人丁昌盛,此乃王之千秋功业,观之而喜,倍感宽慰,然北方百姓困顿,衣缺粮稀,人少渺烟,常百里之地仅有户十余,此战乱之祸尔,王与帝具先帝之幼,皆汉之明君,天下百姓,无不拜伏称颂。虽有国难双君之言,然帝与王为兄弟,年幼知交,素为莫逆,岂因位之争,断血之谊,止弟之孝,若此亦国难,百姓复归苦疾,流离失所,王与帝皆失天地君之道,且大汉疆域千里复千里,南北辽阔,当止争安民,各掌帝业,稳定汉基,平定乱世,亮枉自浅薄,然身为司徒,当为大汉恭献薄力,南北之争若能得停,亮必谨守今日之约,首止纷争,再安抚北方之民,使之富足。” PS:写不出诸葛亮的文字来,看出师表的时候,觉得用词很普通,自己一写相似的文书,简直破绽百出,大家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 这段话说的是:南北两位皇帝都是先帝之后,虽然有帝位之争,但毕竟血浓于血,且年幼时如此知交,没有必要为了皇帝之位而要兵戎相见,以免老百姓流血牺牲,两位皇帝都应该立志于为大汉留下稳定基业,结束乱世,厚待百姓为己任。 也就是诸葛亮代表北方朝廷,愿意承认南方朝廷的合法性,并且希望用和谈取代战争,首止纷争自然就是先除去国贼刘备,然后南北各自治理,南方集中力量对付贵霜帝国,北方则集中力量对付漠北外族,共同维护大汉的威严。 戏志才接过信函,仔细看了之后,道:“诸葛亮之言未必不是暂时合宜的办法,只是他心中到底如何考虑就很难说了,以他的心智,恐怕心中还是希望北方一统天下,如今要做的不过是拖延时间,使北方得以修生养息罢了!” 刘协笑道:“志才,诸葛亮这个人忠于汉室,但今天南北两位皇帝的局面也让他很为难吧,虽然他更偏向北方,但朕领旨称帝和刘备、曹cao称帝性质可就不一样了,无论是朕统一南北,还是皇兄统一南北,对他而言都还是汉室天下。就他个人而言,若北方统一,他还是司徒,甚至权位更高,若朕统一,他就未必有这个地位了,但他并不希望南北双方继续战下去,这个想法好啊,朕又何尝愿意呢,所以在这点上,他掌握北方权限比刘备好多了,如果是刘备拿到了冀州,他所想的还是自己称帝,甚至不惜继续发动战争!” 戏志才呵呵笑道:“陛下心中大约也有点矛盾吧,如果诸葛亮掌权,则统一的进程要慢了许多,如果刘备掌权,统一的进程就快乐许多!” 刘协看着戏志才,会心一笑,道:“统一这件事情啊,并不一定早统一就好,朕日后要还要让诸葛亮到襄阳来求朕,到时候朕要看看他是称朕为帝,还是称楚王!” 复又长笑一声,写了一道诏令,让伊籍继续稳住刘备,让庞统和杨琦谈得更细点。 此时的刘协、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想到,在他们角力之余,还有一个他们曾经遗忘的灾星,华夏元年注定是不平凡的,因为它将记载着一场浩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