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娱乐圈最后一个处男 (第1/2页)
第3章 娱乐圈最后一个处男 司夕在上大学前做梦也没想过会走上这一行。 他是四川江油人,祖上三代都是大地主,这便直接导致了他家庭的不幸。到他父亲这一代,国家已经解放多年了,地主阶级已经不存在,但“地主成分”、“富农”这些称号却死死地扣在了司夕父亲的头上,他父亲本是一位在考据方面博学多才的人,50年代考大学被生产队阻止,70年代更遭受了非人的批斗和虐待,司夕出生后不久,父亲便英年早逝。从此,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地将司夕拉扯大,期间经历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计其数。好在家里总还有些母亲小心珍藏的祖上老古董,她托人变卖后,将司夕从四川的一所小学供到上海的一所大学。2003毕业后他留在了上海,母亲仍独身一人生活在四川农村老家。 祖上三代都是地主,更是文墨世家,司夕还在吃奶时,母亲给他擦屁股用的都是古色古香的旧书籍。上小学时,同伴们看的是连环画、小人书,司夕看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及四大名著;上初中时,同学们看的时日本漫画,司夕看的是《论语》、《诗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四书五经;上高中时,同学们已开始热衷QQ聊天及日剧时,司夕看的是二十四史及《资治通鉴》;上大学时,同学们热衷的是恋爱、时尚及玄幻小说,司夕却将目光锁定了佛、道经文及《周易》。奇怪的是,司夕竟没有成近视眼。 十年读得万卷书,经过孔孟之道、朱子程颐的教导和洗礼,司夕的志向便是考进这所上海大学的历史系,完成父亲未能实现的大学梦和执着的考据学遗愿,然而阴差阳错地,他进了新闻系,最终成了一名狗仔。 有时,司夕会自我解嘲地说道:其实当狗仔未尝就不是考据。殷勤挖掘明星们的私生活、**以及他们的陈年旧事并公之于报刊杂志,和拿着放大镜钻研探索浩如烟海的古籍并公之于学术界,这没多少差别。 照理说,自幼与“之乎者也”打交道,司夕应该是一个老学究,古板、冥顽不化。其实司夕非常时尚和前卫,前卫得你都不能接受。读大学时,司夕曾宣称: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在中国,人才不缺乏,伯乐却不常有,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他向上海市政府写去一封信,洋洋洒洒万言古文一挥而就,信的核心意思是组建一个“上海伯乐集团”以发掘人才。当时朋友们正在旁边吃菠萝,他自己也吃了几块,糊里糊涂地竟将“伯乐”写成了“菠萝”…不久,市政府秘书处回过来一封信,一句话:小伙子,种菠萝的人才上海暂不需要,建议你到海南。 朋友们将此事传遍了校园,司夕竟成了学校名人。 司夕从没谈过女朋友,虽然偶尔也有一些蜂蝶桃花之运。在大多数男孩“性生活基本靠手”的初、高中年代,司夕埋头于书籍,无他所想;在大学时代,多数男孩女孩已经过渡到了“性生活可以用口”的要领阶段了,司夕忙的是更深层次的《周易》以及他的“上海菠萝集团”虽然这次创业以失败告终,但他“菠萝王子”的称号却不胫而走。 在司夕心中,没有一位女孩能超越那位“嫦娥jiejie”她已经是神的化身。19年过去了,自己都快26了,那位嫦娥jiejie定然已经30来岁,定然已经嫁人生子,为人妻母了… 那还是1987年,在司夕的老家,四川省江油市某村某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