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节一百零一:意外 (第4/4页)
元通宝陆续禁止私人铸造五铢后依旧在部分偏远地区有使用五铢的,五铢钱才是三国时代的硬通货。此外,魏晋时代,那些豪门世族大多私铸五铢钱,以弥补自家奢侈用度的不足,在古玩市场上还出现过一种或者外侧,或者中间被敲碎只剩一半只剩下三铢乃至更少的五铢钱,这些也是豪门世族玩的花样,那些敲落的碎铜收集到一起又能再铸造一些新钱,再如法炮制,这或许就是谚语中的一个钱敲成两半花的原形。这些钱除了重量不足外成色也极差,掺合了过多锡铅,因此在后世古玩市场这种魏晋时代的五铢钱基本没货又也是很破烂的东西。最后,在两汉的几个时段还试用过三株宝货等等货币政策,不过效果很烂,反而激发百姓的强烈不满。王莽新王朝的崩溃就是货币政策改革失败。说句笑话,如果真有穿越,王莽或许就是个穿越者,竟然天真的想出那么多货币花样,特别是那种金错刀,一刀平五千,好新颖的概念,这已经与现代的符号货币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可惜他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是个百姓根本不认识字的时代,百姓们只知道重量大小差不多就算等价交换根本不会在意钱上面写什么。所以,王莽的帝国崩溃说到底其实跟后来的许多二三十年代热血小青年类似,过度天真。注意,汉代的度量衡与今天略有差异,请大家谨慎对待,若有不清楚的,可以百度一下,我就不再多说了,现在已经是搜索的时代,一切百度优先。) (注2:很大期望不代表来家就此支持刘武反乱,要知道正式的造反是要流血的,没有那个统治阶层会希望流血式权力更迭,因为那样的话会出现权力断档,就有可能让第三势力乘虚而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种教训太多了,因此举凡明白些的权力更迭都是尽可能少牵扯到军队,而是从上层体制选举cao作避免过大变动,诸葛亮剔出李严家族势力就是如此,基本没有损及蜀国国力动摇国本,而失败的教训可以参考后世的李闯王崇祯大清,三国时代李傕郭汜兵戎相争曹cao得利也可为此例。 这里所说的第三势力指的是原先不在统治阶层而又靠某种手段积蓄了相当实力的在野势力,当年曹cao那时就是这样,没有大义名分,但本身实力尚可。此后曹cao靠大义名分压制兖州,青州北海相孔融等一干愿意继续臣服大汉帝国的势力领都得以成为曹cao名下势力。势力方才空前庞大。 在曹cao迎奉献帝之初,汉帝国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当时的老曹正处于四战之地危若累卵,偏偏又为其父大开杀戒导致人望皆失,连当初一心迎奉曹cao为兖州之主的陈宫都厌弃老曹屠城恶名选择名声其实也不算好的吕布。当然,诛杀国贼董卓乃大功一件,士大夫们虽然诟病吕布弑父恶名,到底还得承认吕奉先功劳的。此外,说起来吕布弑父不假,但三国志等书都没说吕布滥杀无辜的,三国志魏书武帝注释中写道:“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cao何在,太祖曰:骑黄马足者是也。”这个注释最后写道吕布的部下放过曹cao去追那个骑黄马的,看上去很搞笑但其实正反映了一条关键性消息,吕布对部下管理比较严格,部下没有滥杀无辜的习惯,相对于曹cao纵兵屠杀琅玡等地百姓好太多了,因此吕布虽然有弑父恶名,张邈陈宫等人宁可选择吕布。正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曹cao势力在迎奉天子时也正处于比较虚弱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曹cao的那些文臣武将心腹们劝说曹cao不要迎奉天子,当时天子仍占有大义名分,有庞大的无形力量,曹cao的党羽们认为曹cao可能无法与之抗衡,会被天子将领地势力吞噬。曹cao手下那些文臣武将中间有不少也都是汉帝国的死忠,比方说在曹cao如日中天时候仍然带头反对曹cao进位王爵的荀彧,河东杨氏家族也是汉帝国的旧臣,也很反对曹cao进位,献北海的孔融也是如此。吞噬掉皇帝庞大的影响力协天子令诸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些协来的势力对曹cao仍然是巨大的威胁,直到他儿子称帝许久还要将山阳公献帝派兵一千余监国就是明证。古代人很重视大义名分的,特别是那些自诩为名流的士大夫们就算是肚子里盘算利益也是满口的大义名分。 来忠说这番话,其实就是“语言不节、举动违常”这跟孟光对郤正所说“吾好直言,无所回避”是类似意思,直言不讳而已。反正言出于我口,听止于君耳,再无他人,若有人问起,我只说无有此事。) (注3:消息并不是刘武那边就被发现的,请注意蒋氏家族子弟兵集结那边等待刘武到来已经有两天了,之前还有集结等等事宜,也得再花点时间,这么多人只要有一两个人不谨慎的嘴快话就落出来了。刘武离开前几个时辰就是前天傍晚时分,族中子弟兵全部消失,这么大的事大半时间对于那些一个个耳朵尖尖刺探各大家族事务的豪门,的确是足够了。) (注4:其实哪里是命运,宗容加入刘武军队,很简单,因为宗容也是庶出啊!宗氏一族不算大族,宗预又是恃才傲物的臭老鼠人物,家族的势力地位本身就很危险,全靠镇军将军宗预维系,宗预死后宗氏一族命运堪忧,更何况是庶出子?想飞黄腾达又不想冒险除了你是美女中的美女能把皇帝迷到不理朝政其他的还是得冒点杀身之祸吧!风险越大收获越大,这就是世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