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力挽狂澜_节一百一十七:西平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节一百一十七:西平事 (第4/4页)


    “那主公您干吗不在当初就让他殉国?”徐鸿意味深长问道。

    刘武摇头:“不行,我不能因为私仇不顾军国大计。”

    徐鸿点点头,赞叹道:“主上这么做是对的,不愧是主公啊!”拍马屁!宗容很是鄙夷。

    “不过主公,可否将那老儿交给属下呢?”徐鸿笑眯眯问道。

    刘武迟疑片刻,明白了,点点头道:“子迅愿意出马自然很好。”说完对刘魏道:“魏儿,等过会儿散会你便带子迅去。”

    接下去继续议事,还是关于西北态势的。

    现在,武威那边混乱无比,魏国已没有几座能控制的了,虽然首城姑臧仍在魏国控制之下,但据这些陇西郡俘虏们交待,武威郡各处城垒,不少城要么是失去消息,要么是困守,各自为战,许多都开城投降,倒向鲜卑部。

    而金城郡那边,金城太守杨欣已经开始重新聚集兵力,准备再度攻入武威,据说也已经有好几千人马。

    “这可不太好,若是他们舍弃攻打武威改向西平,那可不行。”马志皱眉摇头道。

    “伯高兄勿忧,”宗容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军未必没有胜算。”

    “广崇说的是理,可是到现在,我联系的那几个羌部还在观望,你是不知道,这些羌部盘根错节,好多彼此之间都有仇隙,勉强说服一家另一家就会恼火,再也不肯与我说话,非得汉威亲自拜访才行。”

    这几天,马志是累苦了,也算领教何谓乌合…(其实合还合不起来哩。)

    千头万绪,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缺少懂行且愿意帮助刘武说服羌部各家赞助些队伍,到目前为止,除了东边湟水下游的安夷城在前天被刘武乘势奇袭拿下外,其余几座城池上依旧飘扬着大魏的旗帜。

    兵力还是太少,一千人马小蛇吞象能拿下西都已是竭尽全力,那些投降的刚刚表示愿意留在刘武军势内的那一千人马实在靠不住,蒋涭刘武等正忙着笼络这些人马中的头目,至少还要一段时间才行。

    让他们放弃强大的大魏加入缺兵少将资源匮乏刚刚起家的刘武军,实在是强人所难,只有那些个带着羌部血脉的羌汉混血儿们,似乎比较愿意跟随刘武,可是谁说得准呢?那个西平都尉,也是有羌部血脉的,到底选择了自尽,效忠他心目中的大魏帝国。

    “真是讨厌!”马志抱怨道“要是在姚部那边就成功就好了,我们肯定能多个三两千兵马,肯定能一口气将西平所有城池全部拿下。”

    说到底,全怪那个臭老头儿姚仲康。

    “对了,主上,”提到姚仲康徐鸿突然想起件事“主上,上次姚老爷子跟您不是说过一家部落么?主上,事儿谈成了么。”

    “嗨,那家…”马志一提到这里恼怒异常“那家没法谈,真是太离谱了,让老子跟那些女人比斗,还要老子穿女人衣服,真是岂有此理,老子转身就走。汉威,亏得你今天早上去了另外几家没去那儿,不然你非气死不可!”

    “有这种事?”刘魏惊奇的瞪大眼睛,一脸兴奋,嚷嚷道:“嘻嘻,我也想看看伯父穿女装呢!”

    “臭小子,再胡说八道老子揍你!”

    室中立即上演追逐游戏,只不过在看到刘武不悦,讪讪止步。

    “伯高,你留下主持城中各处事物,我现在就去莫洛部大营。”刘武道。

    “汉威,等明天吧?快到黄昏了,等你到那儿天一定黑了,”马志劝道。

    刘武摇头:“我们时间不多了,每个时辰每一刻钟都不能浪费。”说罢,起身道“大家各负其职,会就开到这里,今日辛苦大家了。”他望着宗容和蒋涭道:“广崇、重德,你们先去睡几个时辰,等东边那些混蛋们到来后,那就糟了。至于安夷城那边,那个苏瓦莫绰能约束苏瓦台的,你们不用太过担心,总之,先走一步是一步吧?”

    刘武刚走出房门,就看见一个蒋氏家的小子跑过来,一脸惊喜状大声嚷嚷。

    “将军!蜀中,蜀中来人啦!”

    终于…来了么?

    (资治通鉴泰始七年上说。初,大司马陈骞言于帝:“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也,将为国耻。”牵弘的性格属于刚愎自用,勇猛过人但为人少谋的。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泰始七年夏。牵弘败亡也正是在凉州,正由于诸胡内叛与秃发树机能合谋,导致牵弘兵困青山,军败身亡。

    因此,实际上,在下是将此事提前了,邓艾伐蜀后牵弘才因战功迁转为扬州刺史,故而在本文时,邓艾兵败,牵弘的功劳无从说起,因此身份依旧是陇西太守,这次来西平是调遣羌人加入魏军讨伐秃发树机能,运气不好,被刘武算计兵败了。

    此外,勇猛是一回事,怕死被俘又是一回事,怕死投降则又是另一回事,三者互不相干。就像我们的吕布哥,杀人不眨眼,轮到他自己被人绑,还叫疼呢,更是希望跟曹某人密切合作,只要能饶他性命。我也无意诋毁吕哥,毕竟都是人嘛,是人都是这德行,杀别人痛快,自己挨杀,就哭天喊地。)

    此外,古人极度相信鬼神之说,所以,古人轻易不会立誓,一旦立誓都会遵循到底,与今人大为迥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